0人評分過此書

來食台灣米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台灣出好米,稻米的種類、品質與產量皆豐富, 米飯不但是台灣人的主食,也隨著四季節令與民俗文化發展出許多節慶米食。 從一碗飯、一塊粄、一顆湯圓…… 體會台灣的米文化。 ●掃描書中QR-Code影音資源馬上聽! ※編輯手札※ 米食是台灣人的主要糧食,從早餐的稀飯到晚餐的飯菜,從節慶的湯圓到祭祖拜神的紅龜粿,從填飽肚子的米粉湯到解嘴饞的爆米香,都是祖先經驗累積下來,發展出來的米食料理,充分展現了稻米料理的多樣性,更進一步的豐富了臺灣的米食文化。 米食影響到台灣人的倫理和精神層面,從出生滿月、周歲、結婚、過壽甚至死亡,及每年必過的各種節慶,米食都佔有重要角色。閩南人和客家人更視米食為一種神聖的食物,他們會在米食上做一些象徵吉祥和祈福的裝飾與花紋。每逢歲時節慶和生命禮俗時,也會準備一些特殊意義的米食,如:新年吃年糕象徵步步高升、結婚時吃新娘圓期待婚姻幸福美滿等,處處展現米食是台灣人飲食文化的精髓與內涵。 台灣農業的精神—敬天謝地,傳達了農民感恩老天與土地的情感,田間的小土地公廟、田埂上放置的土地公拐和鐮刀,都可看出農民向土地公祈求豐收的願望,這習俗至今仍是傳承的儀式。 稻米的親戚—小米,是原住民神聖的作物,從播種、耕種、收穫和儲藏過程中,各族都有不同的儀式與禁忌。傳統上台灣的原住民各族,大都以小米為主食,當小米採收後,各部落會舉辦豐年祭,感謝上天的祝福,讓小米可以豐收。 期待幼兒透過主題,探索、認識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米」,觀察稻米成長的過程和種類,並認識稻田裡的食客,如:青蛙、稻間鴨等。品嘗與製作各種美味的米食,從中了解米食與傳統節慶、生命禮俗間的關係,進而喜愛米食,學會珍惜每一粒寶貴的米、感恩農民的付出以及對自然與大地的感謝與謙卑。
  • 吃飯嘍!
  • 出米洞傳說
  • 只要逐家攏食台灣米
  • 阿福的種田筆記
  • 一粒米,百粒汗
  • 稻田裡的訪客
  • 甜粿過年
  • 台灣米食香
  • 小小米食廚房
  • 原住民的「米」
  • 稻草藝術節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