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閃耀台灣福照寶島
在歐美國家,有一種型態的畫冊稱為Coffee Table Books。它們常被用來作為生日或節慶的禮物。另外,在大旅館或者連鎖商旅的客廳矮桌上,也會擺著好幾本,讓等候入住的客人隨手翻閱、排遣時間。嚴格說,亞洲沒有這一型的專門出版的型態。台灣、中國,甚至日本都沒有。亞洲人送禮大多送吃的,不會送畫冊,久而久之,有關精美畫冊出版所需的高端影像收藏、電腦修片、美編、印刷、裝幀工藝技術等,就顯得落後。在這種畫冊之外,還有一類更高端的畫冊,即將畫冊當成具有典藏價值的藝術品,此一類型出版品代表出版工藝技術的最高等級。
我們決定「再次亮劍」。既然生死在這塊土地上,就以台灣歷史影像為主題,做一項大總結。我們決定再接再厲,使出渾身解數,繼續拿出最精美的台灣歷史影像,推出「閃耀台灣」一套八冊出版計畫。
「閃耀台灣」系列畫冊,一套八冊,分別為《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台灣山鄉原民》、《台灣近水部落》、《台灣原生物產1860-1960》、《台灣自然生態1860-1960》、《台灣往日生活》、《台灣古早容顏》。
此八個主題,時間跨越清代、日本殖民時代、光復之後,涵蓋早期台灣的人文生活以及自然景觀,從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到鄉野山川中的美麗景致和原始型態皆收錄其中。這些內容、材料均是徐宗懋圖文館過去20多年來耗費巨資購買照片原作,以及累積精湛的照片修復技術工藝,所取得歷史照片領域最高的成就。
這套畫冊以「閃耀台灣」為名,台灣這座島嶼無論視野所見,亦或是蘊藏的內涵,都如同寶石般閃閃發光,是閃耀的寶島,期許能將台灣這座寶島所經歷、流淌過的歷史,以照片圖文的形式,親切、大眾化的傳達給大家。簡言之,這一套書代表了閃耀的台灣,福星高照寶島,是一套傳世不朽的台灣歷史影像。
1960年代台灣輕工業興起之前,台灣的主要生產農業產品和大宗原料,同時包含部分漁牧事業,即以本身的土地為生產資源、包括稻米、蔗糖、樟腦、水果以及養蠶事業等等,充分反映台灣在工業化之前的生產情況,這也是早期台灣經濟的主體。
-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 土地的原材料與生產
-
南台灣甘蔗田與小火車鐵道
-
甘蔗收割部分機械化
-
製糖工廠與工人運送甘蔗
-
製糖工廠裡的壓榨機
-
甘蔗搔卸機
-
製糖工廠裡的化學分析室
-
製糖工廠裡的分蜜機
-
製糖工廠的蒸發作業
-
-
傳統小型樟腦工坊
-
一群工人正在搬運樟腦砂
-
腦寮中的蛇管式冷卻裝置
-
一名工人用機器削樟樹碎片
-
樟樹砍伐場景
-
提煉樟腦的腦寮
-
-
稻田中的收割景象
-
兩個農夫踏踩龍骨車之南台灣農村美景
-
一位牽著水牛的農夫拿著而字耙犁田
-
南台灣的水圳、水稻與不平等的生產關係
-
穿過稻米田和甘蔗田的水圳
-
-
台灣的菸葉種植興旺之始
-
菸草的栽培
-
正在曬菸葉的農夫
-
幾位整理菸葉田的農民
-
專賣局台北菸草工廠內部
-
專賣局台北菸草工廠裡的機器加工
-
台北菸草工廠的捲菸工作
-
-
茶農婦女採茶的情景
-
茶菁的室外萎凋
-
茶葉的發酵、炒菁以及紅茶和綠茶之別
-
茶菁的室內萎凋
-
茶葉的揉捻工序
-
茶葉的精製工序
-
台北大稻埕茶行內工作的婦女們
-
-
嘉義的阿里山檜木貯木場以及日本最神聖三座建築的珍貴建材
-
阿里山檜木的大量砍伐
-
阿里山台灣紅檜的砍伐
-
太平山砍伐的巨型檜木由索道運送
-
-
基隆川開採砂金的情景
-
金瓜石礦坑中的礦工
-
金瓜石採金業的砂金篩選
-
金瓜石礦山的豆電車
-
基隆炭礦的猴硐選炭場
-
-
養蠶林間飼育場
-
兩位女技術人員檢視蠶種的品質
-
蠶蛾交配
-
養蠶所的蠶卵包裝
-
新竹一家蓪草紙工廠的女工與童工
-
新竹市一家女性從事手工藺草製帽
-
展示櫥窗中的台灣手編帽子
-
花蓮港的籐編織產業
-
豐原貯水池浸泡黃麻
-
豐原製麻工廠
-
-
九曲堂殖產局的鳳梨田採收
-
中台灣一處鳳梨罐頭工廠
-
橘子的採收狀況
-
植物檢查所內的柑橘檢驗
-
台灣植物檢查制度
-
-
台南鹽山與搬運鹽的工人
-
歷史悠久的台南鹽田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