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四念處並不複雜,法念處也一樣。只是因佛教發展了兩千多年,中國佛教的大乘傳統更是「法門無量」,就使本書較難被理出頭緒。 大部分的中國法友可能至今仍未明白,佛陀所建立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四念處。而法念處是四念處的核心。所以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宗派林立與佛教思想浩如煙海的今天,向現代人介紹什麼才是佛陀所建立的修行主題。也是要指出四念處可用來鍛鍊與提昇人的智慧而體驗到法喜,也能變得更有能力與愛心。 而這個修行方法不是宗教,更與宗派沒有關係。所以我並沒有要大家放棄自己的宗教或宗派,而只是希望大家在生活裡提昇自己覺知的能力,也就是佛法「五力」裡所說的念力。它是可以被人訓練的東西。而且這個訓練很簡單——只是對自己的身體、感受、精神狀態與思想觀念(身、受、心、法)保持覺知而已。
- 推薦序
- 感謝
- 前言
-
第一章 四念處是唯一道嗎?
-
1. 無須相信或接受四念處是唯一
-
2. 觀法如法立念在法 有知有見 有明有達
-
3. 法念處的修行不是對治
-
-
第二章 閱讀佛典所應持的態度
-
1. 人的經驗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
-
2. 修四念處沒有需要讀很多書
-
3. 從沒把他們當成大師
-
-
第三章 四念處是如實觀
-
1. 四念處是覺知不是批判
-
2. 所有的角色裡都有覺知與自在
-
3. 不淨觀、墓地觀與安般念
-
-
第四章 少少須臾頃 必得昇進
-
1. 四念處不支持任何一法必須修
-
2. 《念處經》也支持「法無定法」
-
3. 不是要人去「主動出擊」
-
4. 修行教條化的可能最壞結果
-
-
第五章 四諦不是中轉站
-
1. 佛教不會陷入個人主義的執迷
-
2. 兩種對四諦的誤解—苦與滅
-
3. 四諦指出了佛法修行的實事求是
-
4. 「迴小向大」乃宗派之見
-
-
第六章 如實照見五蘊
-
1. 如實覺知五取蘊
-
2. 凡有所行皆有識
-
3. 人間至難與雞同鴨講
-
4. 「此是識」乃不可省略的修行
-
-
第七章 如法瞭解空義
-
1. 空即緣起
-
2. 解脫苦是在今生與當下
-
3. 沒有主體的輪迴
-
4. 需要調整與改變的世俗諦
-
-
第八章 四念處是開悟的起點
-
1. 開悟只能靠自己
-
2. 沒有絕對的悟也沒有絕對的迷
-
3. 超越開悟情意綜
-
4. 七覺分漸次而起
-
-
第九章 法念處的核心——不以自為尊
-
1. 佛陀所創的修行方法
-
2. 喜悅是不可能的任務?
-
3. 向道而不狹隘亦不以自為尊
-
4. 誰是恐怖份子第一名?
-
-
第十章 般若觀空是法念處的修行
-
1. 四諦肯定了人的行為價值
-
2. 假名就是文字與觀念
-
3. 般若是四諦在人生場景裡的用
-
4. 梅克爾的痛哭流涕
-
5. 修慧應能笑得出來
-
-
第十一章 對外道所應持的態度
-
1. 我法不爾與除憍慢心
-
2. 人我對立構築了精神藩籬
-
3. 容忍異己的能力
-
4. 保留自己可能的「無明空間」
-
-
第十二章 論「無我」
-
1. 無我也是無我
-
2. 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
-
3. 佛教的「輪迴」是種方便
-
4. 出世間慧非世智聰辯
-
5. 沒有要人懷著「無我」的觀念去看
-
6. 「無我」不是必須接受的觀念
-
-
第十三章 無緣慈、同體悲與愛的修行
-
1. 無論行住或坐臥應常培育此正念
-
2. 無緣慈是解脫之愛
-
3. 同體大悲與社會主義
-
4. 伊蒂.史坦恩——不沈默的修女
-
5. 「信行人」仍應保有自己的修行人格
-
-
第十四章 欲望並不就是貪
-
1. 欲望不是渴愛
-
2. 請勿打擊魔鬼
-
3. 真正的惡不是欲望
-
4. 臣服者與被臣服者
-
5. 少欲知足絕非禁慾
-
6. 不可把管道都堵死
-
-
第十五章 看清方能不二
-
1. 超越有無二見
-
2. 不二是不落兩邊
-
3. 離生死怖畏
-
4. 關於生死即涅槃
-
-
第十六章 無分別非無差別
-
1. 滅受想定不是解脫
-
2. 非暴力的革命
-
3. 不斷百思想
-
4.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
-
5. 把「空」當成了動詞
-
6. 對大乘空義的可能最大誤解
-
-
第十七章 諸佛說法皆依二諦
-
1. 聽得順耳的東西
-
2. 「不受後有」不等於「不再輪迴」
-
3. 「人生有苦」還是「人生是苦」?
-
4. 他們需要一個儲存器
-
5. 許多教說都有世俗諦
-
6. 佛教現代化的合理性與如法性
-
-
第十八章 現代人所需的信仰
-
1. 精神疾病與精神空虛
-
2. 被放逐的心靈困境
-
3. 對賢聖所說善巧分別
-
4. 演化論是關於空義的論述
-
5. 此路不通與涅槃寂靜
-
-
第十九章 不執取於四相
-
1. 修行佛法應有證悟
-
2. 佛法不是在講存不存在
-
3. 「妄立人我」的懷疑與猜忌
-
4. 眾生相與心靈空間
-
5. 對自由的曲解
-
6. 「你是我的過程」與「你是我的肋骨」
-
-
第二十章 自在是法念處的用
-
1. 知而不言也是執取
-
2. 菩薩道的主題就是方便道
-
3. 念佛與修四念處相得益彰
-
4. 超越「功德鄉」的煙霧瀰漫
-
5. 信乃追求真理的信念與決心
-
6. 「究盡」與「究竟」
-
-
第二十一章 法念處與如來
-
1. 佛陀十號是佛教的共同認知
-
2. 莫把大乘佛法說成終極
-
3. 覺的宗教
-
4. 如實觀看人間的真實
-
5. 生命的不斷革命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