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20世紀西方美學史(大眾篇):從「存在主義」到「格式塔」,從認識世界到形式研究,反思藝術背後的社會作用
歐美人文科學發展史 × 西方各派美學新定義
二十世紀中葉,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各國變動頻生、政局動盪,末日感侵襲了人們的心靈
戰爭摧毀舊制度的同時,新秩序悄悄再造
美學走向大眾,不再只為少數人所擁有
海德格、沙特、維根斯坦、丹托、班雅明、哈伯瑪斯……
且看各大名家如何重塑美學,
在時代的變革中,為「美」另闢蹊徑!
【存在美學鵲起:海德格、沙特等人】
存在主義作為一場思想運動,興起於1940年代。主要人物有海德格、沙特、西蒙.波娃、卡謬等人,這批哲學家連繫鬆散,各有不同宗教信仰與政治立場,之所以被劃歸在存在主義名下,是因為他們的學說大多關懷現代人的精神處境,且不認為現成體系可以窮盡個人具體的生存體驗,並重視個體的生存體驗與意義。
海德格作為當中的領袖人物,強調以此在的存在領會與時間性尋找存在的意義,並以此去探究藝術的本質與源流;在他看來,藝術是「存在的真理於作品中躍出的泉源」。
沙特的思想在戰後則擺脫了個人主義的抽象自由,轉而強調「藝術的實踐」,抨擊為藝術而藝術的態度,號召作家們履行其作為人的責任,透過寫作對當代各種重大社會政治問題作出回答。
【長期占據主流的分析美學:維根斯坦】
「分析美學」,或者更準確地說「語言分析美學」,是20世紀歷時較長的美學思潮之一,其核心地位迄今仍難以撼動。它秉承了20世紀哲學的「分析」視角,與擁有一定歷史深度的「歐陸」視角是相對的,在面對美學問題時採取語言研究方法,力圖將美學理論問題當作語言問題來解決。
維根斯坦作為此派學說的重要開拓者,反對的是傳統美學理解美學的方式。他以「遊戲」以及「家族相似性」的概念來理解藝術,將藝術比喻為工具箱,或者說是另一種定義更廣泛的「遊戲」,從而開放其體系,直面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以自由度為準的社會批判美學:班雅明】
「社會批判美學」是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基本思想取向和哲學原則的西方美學思潮,是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的美學主潮之一。這種美學思潮的取向,是在衡量社會自由度時以審美為批評標準,在評判審美價值時又以社會性的自由為準則。
此派代表之一的班雅明著述甚豐,在文學、哲學等領域都有極高造詣,也因為其思想成分複雜,使得他的藝術理論有更廣闊的詮釋空間。在對文藝現象研究時,他表現出敏銳的判斷力和問題意識。他對西方傳統思想的批判以及對現代傳播媒體及大眾藝術的研究,開啟了20世紀後期後現代理論和文化研究的先聲。
〔本書特色〕
本書是20世紀西方美學史的第二卷。此卷中統整了二十世紀中葉前後,盛行於西方學術界的各派美學。在這些思想流變中,可看出各國戰亂雖然帶來了文明的浩劫,卻也讓人們重新反思自身存在,重新定義美學。
二十世紀中葉,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各國變動頻生、政局動盪,末日感侵襲了人們的心靈
戰爭摧毀舊制度的同時,新秩序悄悄再造
美學走向大眾,不再只為少數人所擁有
海德格、沙特、維根斯坦、丹托、班雅明、哈伯瑪斯……
且看各大名家如何重塑美學,
在時代的變革中,為「美」另闢蹊徑!
【存在美學鵲起:海德格、沙特等人】
存在主義作為一場思想運動,興起於1940年代。主要人物有海德格、沙特、西蒙.波娃、卡謬等人,這批哲學家連繫鬆散,各有不同宗教信仰與政治立場,之所以被劃歸在存在主義名下,是因為他們的學說大多關懷現代人的精神處境,且不認為現成體系可以窮盡個人具體的生存體驗,並重視個體的生存體驗與意義。
海德格作為當中的領袖人物,強調以此在的存在領會與時間性尋找存在的意義,並以此去探究藝術的本質與源流;在他看來,藝術是「存在的真理於作品中躍出的泉源」。
沙特的思想在戰後則擺脫了個人主義的抽象自由,轉而強調「藝術的實踐」,抨擊為藝術而藝術的態度,號召作家們履行其作為人的責任,透過寫作對當代各種重大社會政治問題作出回答。
【長期占據主流的分析美學:維根斯坦】
「分析美學」,或者更準確地說「語言分析美學」,是20世紀歷時較長的美學思潮之一,其核心地位迄今仍難以撼動。它秉承了20世紀哲學的「分析」視角,與擁有一定歷史深度的「歐陸」視角是相對的,在面對美學問題時採取語言研究方法,力圖將美學理論問題當作語言問題來解決。
維根斯坦作為此派學說的重要開拓者,反對的是傳統美學理解美學的方式。他以「遊戲」以及「家族相似性」的概念來理解藝術,將藝術比喻為工具箱,或者說是另一種定義更廣泛的「遊戲」,從而開放其體系,直面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以自由度為準的社會批判美學:班雅明】
「社會批判美學」是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基本思想取向和哲學原則的西方美學思潮,是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的美學主潮之一。這種美學思潮的取向,是在衡量社會自由度時以審美為批評標準,在評判審美價值時又以社會性的自由為準則。
此派代表之一的班雅明著述甚豐,在文學、哲學等領域都有極高造詣,也因為其思想成分複雜,使得他的藝術理論有更廣闊的詮釋空間。在對文藝現象研究時,他表現出敏銳的判斷力和問題意識。他對西方傳統思想的批判以及對現代傳播媒體及大眾藝術的研究,開啟了20世紀後期後現代理論和文化研究的先聲。
〔本書特色〕
本書是20世紀西方美學史的第二卷。此卷中統整了二十世紀中葉前後,盛行於西方學術界的各派美學。在這些思想流變中,可看出各國戰亂雖然帶來了文明的浩劫,卻也讓人們重新反思自身存在,重新定義美學。
-
第一章 存在美學
-
概論
-
第一節 海德格
-
一、藉人的存在之理解來通達存在的意義
-
二、藝術作品的存在與真理的發生
-
-
第二節 沙特
-
一、處境中的自由
-
二、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改變
-
三、寫作就是要求自由
-
四、讀者召喚作家
-
五、從處境文學到實踐文學
-
六、從自由的悲劇到處境劇
-
-
第三節 梅洛-龐蒂
-
一、身體經驗與實存哲學
-
二、實存哲學與現代藝術
-
三、身體經驗與實存美學
-
-
第四節 列維納斯
-
一、表象、享用與欲求
-
二、走出實存的孤獨
-
三、藝術與異域
-
-
-
第二章 分析美學
-
概論
-
第一節 維根斯坦
-
一、「美學」與其概念使用
-
二、「生活形式」及其文化語境
-
三、「語言遊戲」、「家族相似性」及開放的概念
-
四、「看見」與「看似」的視覺之分
-
五、「日常生活美學」的內在取向
-
-
第二節 古德曼
-
一、《藝術語言》的巨大建樹
-
二、相關重要影響
-
-
第三節 迪基
-
一、論「審美態度的神話」
-
二、「藝術慣例論」的出場
-
三、對「慣例論」的不斷修正
-
四、「慣例論」的困境
-
-
第四節 丹托
-
一、「藝術界」理論
-
二、「平凡物的變形」說
-
三、「藝術終結論」
-
-
-
第三章 社會批判美學
-
概論
-
第一節 盧卡奇
-
一、審美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
二、審美的實質是對人類的自我意識
-
三、特殊性是審美的結構本質
-
四、美學的心理學和符號學視域
-
五、藝術的反拜物化使命
-
-
第二節 阿多諾
-
一、文化產業的流弊
-
二、現代藝術的特殊職能
-
三、自律性與社會性的張力
-
四、未來美學的發展前景
-
-
第三節 班雅明
-
一、從經驗到體驗:審美本體的類型轉換
-
二、從口傳到媒介:審美生產方式的變遷
-
三、從魅靈到複製:藝術生產的類型變化
-
四、從審美到政治:藝術社會功能的特徵
-
-
第四節 馬庫色
-
一、政治哲學:對技術理性的批判
-
二、激進美學:解放愛欲與建立新感性
-
三、大眾文化理論:從「整合」到「顛覆」
-
-
第五節 哈伯瑪斯
-
一、文學公共領域
-
二、文學作為生活世界的話語
-
三、審美仲介論
-
-
-
第四章 結構主義美學
-
概論
-
第一節 李維史陀
-
一、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
二、藝術創作的「壓縮模式」理論
-
三、藝術與文化
-
結語
-
-
第二節 拉岡
-
一、第一階段的研究
-
二、對於結構語言學理論的逐步運用
-
三、「講習班」與對於佛洛伊德著述的重新評述
-
-
第三節 羅蘭.巴特
-
一、「社會神話」寫作時期
-
二、「符號學」寫作時期
-
三、「文本」研究階段及其他
-
-
第四節 路易.阿圖塞
-
一、阿圖塞的哲學觀和意識形態理論
-
二、文藝與意識形態
-
三、阿圖塞論布萊希特的戲劇觀
-
四、藝術變形與意識形態批判效應
-
五、意識形態、文學生產與文學批評
-
六、「症候式閱讀」與文藝批評
-
-
結語
-
-
第五章 格式塔美學
-
概論
-
第一節 阿恩海姆
-
一、生平和著述
-
二、「異質同構」的「視知覺」理論
-
三、「創造之眼」的心理功能
-
四、「視覺是一種思維」
-
-
第二節 倫納德.邁耶爾
-
一、邁耶爾的生平與著述
-
二、音樂的意義問題
-
三、音樂期待與風格理論
-
四、音樂的價值問題
-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