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誰的烏托邦:500年來的反思與辯證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624361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烏托邦(英語:utopia),原意指理想而完美的社會。這個語彙源自於英國的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1478-1535年)的著作《烏托邦》。該書問世於1516年,2016年適逢成書500週年紀念。自成書以來,引起許多學者的各種討論。這500年來,人類歷史經歷過無數重大事件,也因此累積各種智慧,在實踐理想與追求普世價值的工作上,做了各種努力,也付出了各種代價。
本書題為《誰的烏托邦─500年來的反思與辯證》,集結港、臺學者,透過不同的視角與面向,回顧500年來人類在烏托邦議題上的反思與辯證,並分別從西方歷史文明、古代中國思想、近代臺灣宗教與社會文化等面向,探討人類追求烏托邦理想的經驗與相關論述,或者各種有關「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反思,經由本書之論述,庶幾可以掌握有關烏托邦議題之相關論述,從而對500年來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軌跡,可以有更清晰的掌握。
  • 序 陳致
  • 序 陳登武
  • 第1章 吳有能 烏托邦、人權與公民意識:當代台灣宗教的一側面
  • 第2章 林巾力 「鄉土」論述中的烏托邦想像
  • 第3章 張高評 宋代樂土意識與人間桃源
  • 第4章 張穎 道之鄉: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 第5章 梁孫傑 烏托邦、惡托邦,和其他的托邦:以《羚羊與秧雞》和《嗜血法醫》為例
  • 第6章 莊佳穎 「正義」烏托邦—台灣談話性節目中的死刑存廢論述
  • 第7章 黃涵榆 佔領行動的安那其烏托邦思考
  • 第8章 溫帶維 《禮運》對建構理想社會的啟示
  • 第9章 潘啟聰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分析烏托邦文學創作
  • 第10章 藍世樂 多瑪斯.摩爾《烏托邦》與老子《道德經》的比較研究
  • 第11章 魏寧 「淨土」烏托邦概念在東亞文學傳統的形成
  • 第12章 關啟文 人權與烏托邦:悲觀主義vs樂觀主義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