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高友工先生的美典論述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穿透了各個不同世代以來的中國文學研究!
高友工先生對於中國文學研究學界影響巨大,特別是其「美典」論述,廣泛啟迪了不同世代的讀者。高友工所創製的「美典」概念,既代表創作者的態度和理想,也包括同一文化社會欣賞者的審美態度與知覺觀念,掌握了文化社會中透過藝文或日常活動所呈現的文化理想與價值。本書涉及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各種美典,並勾勒了中華傳統文化各大美典的基本藍圖,是極為重要的文學研究論著。
高友工一方面對於文學,以至人文研究的本質,有最為深入的考察,尤其對於其中所蘊含的美感經驗及其詮釋過程所作的周密分析,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理論探討。另一方面,他的美典概念乃是針對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現象,提出的重要理論框架與詮釋,經歷此一體大思精的描繪,更能顯現中國文化的深遠意蘊。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座教授陳國球、臺大中文系教授柯慶明專文導讀
高友工先生對於中國文學研究學界影響巨大,特別是其「美典」論述,廣泛啟迪了不同世代的讀者。高友工所創製的「美典」概念,既代表創作者的態度和理想,也包括同一文化社會欣賞者的審美態度與知覺觀念,掌握了文化社會中透過藝文或日常活動所呈現的文化理想與價值。本書涉及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各種美典,並勾勒了中華傳統文化各大美典的基本藍圖,是極為重要的文學研究論著。
高友工一方面對於文學,以至人文研究的本質,有最為深入的考察,尤其對於其中所蘊含的美感經驗及其詮釋過程所作的周密分析,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理論探討。另一方面,他的美典概念乃是針對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現象,提出的重要理論框架與詮釋,經歷此一體大思精的描繪,更能顯現中國文化的深遠意蘊。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座教授陳國球、臺大中文系教授柯慶明專文導讀
- 臺大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總序/項潔
- 如何閱讀高友工的「中國抒情美典」說/陳國球
- 導言/柯慶明
-
一、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
-
(一)知識的分類:技能經驗和現實
-
(二)「現實之知」和「分析語言」
-
(三)「分析語言」的局限
-
(四)「經驗之知」
-
(五)想像活動的三層次:觀念、結構與功用
-
(六)哲學的理想
-
(七)「文學研究」與「文學批評」
-
-
二、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
-
(一)「經驗」的內在對立
-
(二)「經驗」的結構
-
(三)「經驗」在「人文研究」中的意義
-
(四)美感經驗的「感性」與「知性」材料
-
(五)美感經驗的「過程」與「領域」
-
(六)美感經驗的「快感」基礎
-
(七)美感經驗的美的境界
-
-
三、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
-
(一)概說
-
(二)觀念單位:直覺印象
-
(三)結構原則:等值通性與延續關係
-
(四)外緣解釋:目的與境界
-
-
四、中國文化史中的抒情傳統
-
(一)抒情傳統之美學問題
-
(二)先秦以迄六朝美典之萌芽
-
(三)唐之律詩及草書二美典之對應
-
(四)五代及宋之繪畫美典的合流
-
-
五、中國語言文字對詩歌的影響
-
(一)中國語言的問題
-
(二)口語文化與文字文化
-
(三)中國的文字文化
-
(四)意象與動感
-
(五)兩種句型
-
(六)藝術的類型
-
(七)詩歌的形式意義
-
(八)節奏與節律
-
(九)對仗與空間
-
(十)文字與口語
-
(十一)語言的定義
-
(十二)中國的文字語言
-
- 附錄一:律詩的美學/黃寶華譯
- 六、小令在詩傳統中的地位
- 附錄二:詞體之美典(演講節要)
- 七、中國戲曲美典初論—兼談「崑劇」
- 八、 從〈絮閣〉、〈驚變〉、〈彈詞〉說起—藝術評價問題之探討
- 九、中國之戲曲美典
- 附錄三:中國敘述傳統中的抒情境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讀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140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