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1914275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針對近代心理學之父馮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未能以科學方法妥善處理的文化議題,本書提出〈自我的曼陀羅模型〉,分析非西方國家的本土心理學者在建構理論方面所遭遇到的困難,特別強調:西方科學哲學由「實證主義」轉向成為「後實證主義」之後,在「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人性論」各方面所產生的鉅大翻轉,主張本土心理學的目的是要建構既能反應人類普遍心智,又能說明特定文化中人們心態的理論,並以作者對儒家文化傳統的分析為例,說明如何對西方個人主義的心理學進行科學革命。
  • 第一章 自我的曼陀羅模型
    • 第一節 婆羅浮屠與壇城
    • 第二節 「方以智」與「圖而神」
    • 第三節 自我生命的深層結構
    • 第四節 個人知識的發展
    • 第五節 行動的智慧
    • 第六節 社會知識庫
  • 第二章  從「智慧」到「理論」
    • 第一節 台灣臨床心理學的困境
    • 第二節 智慧的意義
    • 第三節 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
    • 第四節 康德的「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
    • 第五節 歐洲知識型的轉變
    • 結論
  • 第三章 實證主義的哲學轉向
    • 第一節 本體的追索
    • 第二節 實證主義的興起
    • 第三節 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
    • 第四節 邏輯實證論
    • 第五節 唯我論的世界觀
    • 第六節 進化認識論
    • 第七節 邏輯實證論和進化認識論的對比
    • 第八節 理論的建構與競爭
    • 結論
  • 第四章 由行為主義到認知,心理學
    • 第一節 心理學: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
    • 第二節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化
    • 第三節 心理學的轉向
    • 第四節 認知心理學的興起
    • 第五節 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 結論
  • 第五章 從科學主義到素樸實證主義
    • 第一節 「西化」的意識型態
    • 第二節 科學心理學的中國移植
    • 第三節 心理學到台灣
    • 第四節 素樸實證主義的研究
    • 第五節 社會科學研究本土化運動
    • 第六節 實驗認知心理學的爭議
    • 第七節 整體論的研究方向
    • 第八節 理論建構的艱難
    • 結論
  • 第六章  反歸納法與自我中,心的整合
    • 第一節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困境
    • 第二節 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
    • 第三節 建立普世心理學的方法論策略
    • 第四節 波柏的反歸納論
  • 第七章 呼喚心理學的科學革命
    • 第一節 本土心理學的使命
    • 第二節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研究取向的批判
    • 第三節 素樸否證論的批判
    • 第四節 科學研究綱領的反思
    • 第五節 社會互動的普遍心智
    • 第六節 西方理論的批判
    • 結論
  • 第八章 文化價值與行動智慧
    • 第一節 科學微世界與生活世界
    • 第二節 「中庸」的構念化
    • 第三節 科學微世界的建構
    • 第四節 人類本體的雙重性
    • 第五節 道德的形上學基礎
    • 第六節 文化傳統的詮釋
    • 第七節 本土心理學的理論素養
  • 第九章 儒家的修養與人生境界
    • 第一節 智慧與哲學
    • 第二節 「誠」與自我的修養
    • 第三節 儒家的天命觀
    • 第四節 修養的內容
    • 第五節 修養的方法
    • 第六節 悔養與人生境界
    • 第七節 「士」的使命
    • 第八節 「戲台」和「賽埸」
    • 第九節 中庸之道
    • 第十節 對「中庸」心理學研究的再反思
  • 第十章 儒家的庶人倫理與行動模型
    • 第一節 儒家的庶人倫理
    • 第二節 孝道與人情法則
    • 第三節 華人關係模型的建構
    • 第四節 理論模型與外推
    • 第五節 「人觀」與自我
    • 結論
  • 第十一章 自我的追尋、真我與無我
    • 第一節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 第二節 社會及行為科學本土化運動
    • 第三節 中、西文明的對比
    • 第四節 科學哲學的探索
    • 第五節 亞洲心理學會
    • 第六節 追求卓越計畫
    • 第七節 《儒家關係主義》的研究傳統
    • 第八節 真我與無我:自我的反思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