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餵雞屋人類學─迷妳論述101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6286285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臺北市人。
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
曾任:臺大人類學系系主任,中國民族學會理事長,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常務理事,哈佛燕京學社,華大、馬來亞大學及德國漢堡大學訪問學者或交換教授。
現任:臺大人類學系教授。
專長:族群理論、西南中國民族誌、大陸東南亞民族誌、泰學研究、寮學研究、詮釋人類學、民族史方法論、觀光人類學、第四世界論述、臺灣原住民文化、發展人類學。
著有:《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泰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等專書14種,及論文約近百篇。

  • 浦序 尋常事得真知灼見
  • 自序
  • 輯一 世界觀
    • 戲夢人生
    • 一神教帝國的故事──福音、恐怖主義及祖先.
    • 再釋「土著」、「原住民」與「本地人」
    • 用心用力 鑄造和平時代的新世界:二○○三年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 「遷徙故事——島外篇」影片評介
    • 參與觀察 拜拜何妨 現身國際會議
    • 亞洲東南東北跑會議
    • 泰國掃瞄
    • 陌生的失禮──寮國田野心情
    • 雞鵝喔喔 國家傳聲──寮國的「真鄉情」與「不政治」
    • 「兄弟」如此──記兩個泰寮研究國際會議
    • 東南亞歷史、族群與文化
    • 進步的證據
    • 娛樂統戰
    • 附「上」攀「下」:誰的學術操作高明?
    • ︽大馬馬大兩月心情流水︾結章
  • 輯二 歷史觀
    • 迴向歷史
    • 非移民國家倫理
    • 「漢族,中國」巨大症
    • 族群歷史的機械化建構──中國同胞滿天下?
    • 非漢族群歷史人物的定位機制
    • 民族標本演進史
    • 改土歸流的重新詮釋
    • 民族新生現象的塑造──歌頌歌謠與生活評斷
    • 「中國民族誌」五十又四
    • 「中國少數民族」與人類學系
    • 又見越南共和國
    • 與文化相鬥的利劍──從盧著︽從根爛起︾談起
    • 賭氣的文化與政治
  • 輯三 族群觀
    • 「族群」的探索
    • 中國族群現象:一個人類學族群政治的分析取向
    • 族群奇蹟
    • 「族群奇蹟」續篇
    • 「族群奇蹟」再一記
    • 國族慘烈
    • 曾經是野蠻羅漢腳
    • 頑石、瑰石、臺灣石──從民族誌電影︽石頭夢︾談起
    • ︽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台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序
    • ︽誰是賽夏族?一個族群的形成、識別與認同︾序
    • 也是族群關係──記李文成組長
    • 打敗白人﹖──原住民領袖與北美印地安運動
    • 導言 傣泐研究與臺灣
  • 輯四 原住民觀
    • ︽認同的污名︾序
    •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序
    • 「山地服務」──一個不可避免的都會行動
    • 山地歌舞在哪兒上演──原住民的歌舞場域
    • 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原住民、少數民族與蒙藏,在臺灣情境上各有歸所
    • 從矮黑人到原住民──科學證據與認同價值
    • 「學」的論說──林編︽賽夏學概論論文選集︾評述
    •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參與及文化認同︾序
    • ︽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魯閣族︾序
    • ︽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列入現行法制第五期委託研究──布農族、邵族︾序
    • ︽原住民女性的律法脈絡──三個高地族群的比較︾序
    • 我們一家都是人
    • 從漂泊水岸到親水經典部落
    • 這一杯敬到你了嗎﹖
    • 相互想像與彼此認識──臺灣原住民與愛努民族的第四世界接觸
  • 輯五 人類學觀
    • 人類學與人權
    • 走進田野,感受周遭的物質世界
    • 細觀宏眼,出神文藻
    • 性觀光的人類學分析
    • 「亂」的物質與身體人類學
    • 原住民、人類學家與「漢族─中國」文化
    • 從迷妳社群到泛社群──臺灣人類學的情誼故事
    • 導論與評論:透釋「傳統」
    • 「族」是什麼﹖──人類群體的多類組合
    • 原住民與南島/東南亞與島嶼──人類學長遠橋樑的搭建
    • 玉石風骨又四年──連、宋合著︽卑南遺址發掘1986 ︱1989︾出版推薦
    • 魅力文化 優質學術──我們都愛人類學
    • 序言──系主任的話
    • 主任的話──狗狗家族的學涯初啼
    • 主任的話
  • 輯六 臺灣觀
    • 讀︽浮游群落︾
    • 從羅大佑到……──「臺北」象徵,八十年代的曲詞表意
    • 有蛇的公園
    • 包容還是搓圓﹖──記「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的成立
    • 非島嶼
    • 國家、原住民及國家博物館──臺灣文化的宏觀建構
    • 分秒之際 為國爭光
    • 認識「勝利者」
    • 「臺灣衫」之辯
    • 我們的新城 CNN
  • 輯七 美國觀
    • 磁盤美國──濡化自己,同化世界
    • 魚水律法
    • 雨水清涼 自然透心
    • 賭博人類學導言
    • 從美國來的Republic of Taiwan
  • 輯八 深情
    • ︽西雅圖夏令營手記──一位父親的親子時間︾序
    • 她的人類學
    • 人類學家的淚──︽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原序
    • 山海十年 大川五十
    • 邵人飄零──日月潭畔的情怨與生死
    • 考古版「石頭夢」──卑南、臺大與史前館
    • 再見了,卑南!
    • 豪勳先生英豪勳業,人類學謝家班起立敬禮!
  • 輯九 自己觀
    • 休克、中心與想像
    • 土銀心.臺博情──童年與恐龍
    • 西雅圖餵雞屋
    • 阿里山傷痕
    • 教授模樣
    • 學習孤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