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蔡岳勳(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杜蘭大學法律博士(J.D.)、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LL.M.)
經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諮詢中心執行長;教育部推動校園智慧財產權保護訪視暨審查委員;國科會、經濟部、智財法院等多項研究計畫案主持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東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理律法律事務所;美國加州、紐約州律師
胡心蘭(東海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助理教授)
學歷: 美國杜蘭大學法學博士(S.J.D.)、美國杜蘭大學法學碩士(LL.M.)、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LL.M.)
經歷: 國立中正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國科會、司法院多項研究計畫案主持人、共同主持人
- 推薦序
- 自 序
-
第一章 從法律與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美國著作權法之科技保護措施及合理使用原則
-
壹、前言
-
貳、科技保護措施與合理使用間之衝突
-
參、著作權法之法律與經濟學分析
-
肆、市場失靈模式
-
伍、效率最大化模式及價格歧視
-
陸、利益平衡模式與接觸控制措施
-
柒、結論
-
-
第二章 論美國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中反規避條款之濫用
-
壹、前言
-
貳、美國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之反規避條款
-
參、濫用原則之發展
-
肆、反規避濫用原則
-
伍、回歸反規避之目的-保護數位著作權(代結論)
-
-
第三章 非顯而易知之非顯而易知性-美國最高法院KSR案判決評析
-
壹、前言
-
貳、非顯而易知性之發展
-
參、KSR案例分析
-
肆、KSR案所產生之影響
-
伍、我國專利要件之「進步性」與美國KSR案之「非顯而易知性」之比較
-
陸、結論
-
-
第四章 促進抑或是阻礙創新?從法律經濟學角度審視美國商業方法專利之適格性爭議-以In re Bilski 案為例
-
壹、前言
-
貳、商業方法專利之定義
-
參、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之相關案例分析
-
肆、In re Bilski 案
-
伍、Bilski案例評析及後續影響
-
陸、商業方法專利之經濟分析
-
柒、結論
-
-
第五章 聯合技術標準制定、專利權揭露與競爭法-對二○○八年Rambus,Inc.v. FTC案之初步評析
-
壹、前言
-
貳、技術標準制定過程中挾持(hold up)的發生
-
參、Rambus v.FTC
-
肆、本案之初步評析
-
伍、結論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140/AP.978986628626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