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專業領域在憲法、智慧財產權、傳播法規、教育法規、性別與法律。
終身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並開啟學者步出象牙塔之風氣,以積極關懷社會的熱情,用行動實踐學理上的人權、民主理念。除在課餘擔當各種義務職外,並創辦臺大教授聯誼會、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臺大鏡社、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催生公共電視,從事高等教育和媒體的民間改革。
1989年教師節,首度帶領大學師生走上街頭,為修訂大學法請命。1990年野百合學運,是教授團最重要成員。爾後,更參與社會與政治活動,支援反對黨,推動政黨輪替,建立政黨政治。2006年,發起反貪腐的紅衫軍行動,均引領風潮,影響深遠。在臺灣民主史上,自有其貢獻。
以學者身分介入社會改造運動,從不趨附權勢,迎合主流。更向無政黨偏私,直言無諱,始終固守在野監督、批判的職分,唯以實踐民主理想為使命,體現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覺和期待,可謂是當代最原型的知識分子。
- 遽變的年代─代序
-
智慧財產權與國家發展
-
壹、前言
-
貳、智慧財產對人類文明的歷史影響
-
一、歐洲黑暗時期的迷惘
-
二、工業革命
-
三、日本工業發展的經驗
-
-
參、開發中國家的困境
-
肆、臺灣的現狀
-
-
文化創新與法制化─著作權法的現代意義
-
壹、文化的內涵─人文化成
-
貳、質與文─人文化成的根本基礎
-
參、文化創新的社會特質
-
肆、傳統和現代社會中文化創新的地位
-
伍、何以現代社會之文化創新必需法制化?
-
陸、著作權法的社會意義─文化創新的護身符
-
柒、著作權法的發展和現代意義
-
捌、臺灣著作權發展的背景與現況
-
-
著作權法的發展和若干新興問題
-
壹、前言
-
貳、著作權法發展的階段
-
一、二十世紀初期
-
二、二十世紀中葉
-
三、七○年代
-
-
參、若干科技新興問題
-
一、影印
-
二、唱片和錄音帶的盜版
-
三、錄影帶
-
四、衛星廣播
-
五、有線電視
-
六、電腦軟體
-
-
肆、制度的變遷
-
一、出借權制度的興起
-
二、契約再議權及追及權
-
三、開發中國家利益的維護
-
四、著作權人團體和自由貿易的關係
-
-
伍、結論
-
-
反仿冒法律規範的檢討─著作權及其他反仿冒法律問題
-
壹、前言
-
貳、仿冒的形態
-
參、制裁仿冒適用的法律
-
一、專利法
-
二、商標法
-
三、著作權法
-
四、工業設計保護法(INDUSTRIALDESIGNPROTECTIONACT)
-
五、破壞信任關係(BREACHOFCONFIDENCE)
-
六、不正競業禁止法(UNFAIRCOMPETITIONLAW)
-
-
肆、仿冒行為的法律制裁
-
一、刑事制裁
-
二、民事救濟
-
三、行政監督與行政救濟
-
-
伍、結論
-
-
著作權在國際法上的保護
-
壹、著作權國際保護的鳥瞰
-
一、全球性的公約
-
二、地區性的公約
-
三、雙邊條約
-
-
貳、重要公約詳析
-
一、伯恩公約(BERNECONVENTION)
-
二、環球著作權公約(UCC)
-
三、BERNE公約及UCC之間的關連
-
四、羅馬著作權鄰接公約(INTERNATIONALCONVENTION FORTHEPROTECTIONOFPERFORMERS
-
-
參、國際公約與國內法的衝突
-
一、國民待遇(NATIONALTREATMENT)
-
二、互惠原則(RECIPROCITY)
-
-
肆、臺灣著作權法對外國人的保護
-
一、國內法的規定
-
二、條約關係
-
三、授權協定
-
-
伍、結論
-
補記:
-
-
從1976年美國新著作權法探討著作權立法的新趨勢
-
壹、前言
-
貳、美國著作權法歷史上的演進
-
一、1709年安妮法案前的著作權
-
二、安妮法案的規定
-
三、獨立前後美國著作權概況
-
四、1790年著作權法的主要規定
-
五、1909年法案
-
-
參、1976年新法案的檢討
-
一、由雙軌制改為單一制,由出版主義改採創作主義
-
二、保護期間的延長
-
三、著作權保護範圍的擴大
-
四、著作權限制的擴大
-
五、形式的簡化
-
六、損害賠償金額之提高
-
七、使用費裁判法庭的建立
-
-
肆、著作權立法應走的動向
-
一、理論上,著作權的基本精神,公益更重於私利
-
二、著作權保護的重點在於著作權人而非出版人
-
-
伍、臺灣著作權法的檢討
-
一、登記審查制度的檢討
-
二、現行著作權保護的範圍失之過於狹隘
-
三、保護期限過短
-
四、民事賠償應訂定法定賠償額
-
五、現行著作權法對合理供他人利用的規定,過於簡陋
-
六、強化國際間的合作關係
-
-
陸、結論
-
-
從美國著作權法上「製造條款」談國際保護主義及臺灣的相關規定
-
壹、前言
-
貳、「製造條款」(MANUFACTURINGCLAUSE)的緣起─1891年前美國著作權的立法概況
-
參、製造條款的內涵─1891年至1976年的立法過程
-
肆、製造條款的掙扎
-
伍、1976年後的進展
-
一、1982年延長案
-
二、司法爭訟的展開
-
-
陸、1982年後的爭執
-
一、ITC報告
-
二、CRS報告
-
三、國際間的壓力
-
-
柒、臺灣著作權法對外人的保護
-
一、臺灣著作權法保護外人著作的歷史
-
二、1985年著作權法的規定
-
-
捌、結論
-
補記:
-
-
中國大陸著作權保障之探討暨與西方制度之比較
-
壹、前言
-
貳、馬列思想下的財產關係
-
一、財產與所有權
-
二、馬克思的財產觀
-
-
參、馬列主義下法律制度的財產關係
-
一、社會主義公有制
-
二、智慧財產權在社會主義下的特殊意義
-
三、毛澤東的反智運動
-
-
肆、1976年以前的著作權關係
-
一、1950年至1966年
-
二、1966年文化大革命至1976年間
-
-
伍、1976年以後的著作權發展
-
一、法規規定
-
二、稿酬及出版辦法的重訂
-
三、對外貿易的壓力
-
-
陸、中國著作權法的訂定
-
一、蘇俄法的模式
-
二、中國著作權法預定的政策
-
-
柒、兩岸著作權關係的糾纏
-
捌、結論
-
補記:
-
-
從GATT、TRIPS看兩岸著作權
-
壹、前言
-
貳、TRIPS中有關著作權的規定
-
一、基本原則
-
二、保護標準
-
三、執行
-
四、爭端之預防與解決
-
五、過渡協議
-
-
參、兩岸著作權法與TRIPS
-
一、國民待遇
-
二、最惠國待遇
-
三、保護標準
-
四、執行
-
五、其他
-
-
肆、入關後兩岸的互動關係
-
伍、GATT效應的評估
-
陸、結論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140/AP.978986628641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