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朱自清談中國歌謠:從古至今的歌謠紀事【純有聲】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4280655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現代歌謠的必讀經典】
起源、歷史、分類、結構、修辭
朱自清全面解析中國歌謠──

▎歌謠的起源與發展
在於原始時代,各種藝術往往混合為一,所以風謠包含這三種要素,為當然的事情,即後世的文學猶且常與音樂舞容發生連帶的關係,而與音樂的關係則尤為密切。這因語言與動作之間,以音樂為其樞紐之故。──欲使其語言有節奏,不可不求音樂的輔助;欲使其音聲更有力量,不可不借動作以表示:所以詩歌並言,歌舞亦並言。以音樂為語言動作的樞紐,正和以歌為詩與舞的樞紐一樣。

▎歌謠的歷史
樂府裡往往同一首歌「本辭」很簡單明白,入樂後繁複拖沓,正可作一旁證。其實就是那些本辭,也未必不經文人潤色。他如正史及故書雅記中所載童謠,當更不免如此。只有筆記中所收,或者近真的較多;因為筆記的體裁本不甚尊,無須刻意求雅,所以倒反自由些。至於《古謠諺》,體例極為謹嚴,原不至有所潤色;但書中材料,全系轉錄故書,非從口傳寫錄者可比,所以仍未必為真相。《粵風》原輯諸人,錄自口傳,而動機在於好奇,不為學術,有無潤色,也頗難說。華廣生所輯,疑有唱本之類,不全得自民眾口中;他書末全錄《玉蜻蜓》彈詞,便是可疑的證據。這些中除《粵風》中各歌,至今或尚有流行,可資參證外,我們都稱之為古歌謠。

▎歌謠的結構
顧頡剛先生在《論詩經所錄全為樂歌》裡也說:「對山歌因問作答,非復沓不可。……兒歌注重於說話的練習、事物的記憶與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復沓的需要。」鐘敬文先生研究所收集的《歌》,說:「這種歌每首都有兩章以上復疊的,全部幾乎沒有例外。……這種歌的迴環復沓,不是一個人自己的疊唱,而是兩人以上的和唱,我又想到對歌合唱,是原人或文化半開的民族所必有的風俗,如水上的疍民。山居的客人,現在都盛行著這種風氣,而造成了許多章段復疊的歌謠。」

▎歌謠的修辭
我以為還有兩種關係,或可以幫助顧先生的解釋:一是我們常說到的歌謠是以聲為用的,所以為集中人的注意起見,有從韻腳上起下文的現象。二是一般民眾,思想境閾很小,即事起興,從眼前事物指點,引起較遠的事物的歌詠,許是較易入手的路子;用顧先生的話,便是要他們覺得不突兀,舒舒服服聽著唱下去。雖然起興的事物意義上與下文無關,但音韻上是有關的;只要音韻有關,聽的人便不覺得中斷,還是舒舒服服聽下去。顧先生所謂「覺得率直無味」,可以用這種道理解釋。至於「起勢」之說,則就作歌者方面說,也有道理。因為一個意思,不知從何說起,姑就眼前事物先行指點,再轉入正文,便從容多了。


【本書特色】
本書是朱自清所撰的一部中國現代歌謠專著,以淺白的文字,深層探討中國歌謠的起源與歷史、分類與結構和修辭等。在作者深入淺出的系統性敘述下,讀者不僅將對中國歌謠有全面的認知,也能更加了解中國的風土民情,是一本欲感受豐富的傳統文化者不容錯過的書籍!
  • 內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