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4/11/01
閱讀格式
:
EPUB
ISBN
:
9789865470982
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
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
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
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
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
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
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
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
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
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
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
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
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
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 推薦序 林奇宏
- 主編序 潘美玲
-
輯一‧客家研究的再思索
-
導論 許維德
-
社區參與三十年:地方性的保存與轉型 羅烈師
-
客家與經濟史研究 黃紹恆
-
環南中國海的客家人:一個「整體史」的探索 柯朝欽
-
-
輯二‧環境史與多物種正義
-
導論 蔡晏霖
-
動保vs.野保?淺談多物種研究 蔡晏霖
-
滬:濱海社會與海洋環境史的交織 盧正恒
-
資本主義下的生命之網:日治初期台灣米的社會生態鉅變 朱華瑄
-
由植物打造的帝國主義:農藥作物魚藤的發現與台灣總督府栽培事業 侯嘉星
-
傷痛地景的驅力:氣候變遷下的水與茶山社會 洪伯邑、王麒愷
-
從蜜蜂危機思考食物民主的社會基礎設施 萬尹亮
-
-
輯三‧漢與非漢,高地與低地:人類學與歷史學的交匯
-
導論 簡美玲
-
族群研究:歷史轉向的時代經驗 連瑞枝
-
田野與學徒 簡美玲
-
消失的古歌、未竟的歷史:從《仰駱仰都卯齒卯婁兜》思考族群文本的價值 黃淑莉
-
靈媒與英雄:中越跨境儀式研究 高雅寧
-
行走田野,穿越古今:歷史人類學的探尋 陳麗華
-
-
輯四‧移民與難民:跨界流離與身分認同
-
導論 潘美玲
-
層級化的難民:印度流亡藏人的身分差異與經濟機會 潘美玲
-
漫漫公民路:藏人難民的流亡與跨國(再)遷移 劉堉珊
-
歸化與離境之外—在日台灣人的永住權與國籍選擇 何義麟
-
台美人有一個夢:鄭寶鼎博士和「台美史料中心」的創建 許維德
-
-
輯五‧劇場評論、影視劇評、詩評
-
導論 段馨君
-
由《茶金》回首歷史 段馨君
-
是驚異奇航?還是跨文化迷航?趨近《鄭和1433》— 一個跨文化表演詮釋角度的課題 蘇子中
-
離散寫作與換喻主體:當代海外中國詩中的文化移置 楊小濱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