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戲曲藝術形態與理論研究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4/06/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6263860940
本書側重戲曲藝術形態與戲曲理論,從藝術本體、歷史進程和理論方法三個面向進行研究。第一部分總結戲曲音樂的特徵,勾勒戲曲聲腔劇種發生發展和衍變的脈絡。第二部分針對戲曲的某類典型結構以及經典文本進行考證解讀。第三部分試圖深化戲曲理論的探索,容納更多的研究視野:結合闡釋人類學還原戲劇發生語境,深描戲曲文化的地方性知識;從民俗學角度切入戲曲史,拓展和豐富戲曲研究的內涵;利用類型學方法,重新審視戲曲的審美機制與功能。第四部分回顧海峽兩岸戲曲的交流與傳播的歷程,提出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若干思路。
- 第八輯總序
-
一 戲曲藝術形態
-
戲曲音樂與聲腔的形成
-
一 方言與聲腔的形成
-
二 戲曲音樂的特點
-
-
北曲的演唱特徵
-
一 北曲唱法
-
二 北曲遺音
-
三 伴奏樂器
-
-
崑山腔藝術形態
-
一 崑山腔與水磨調
-
二 崑山腔的演唱特點
-
三 崑山腔的音樂結構
-
-
弋陽腔藝術形態
-
一 宮調和板眼、曲譜
-
二 幫腔
-
三 曲牌
-
四 滾調
-
五 弋陽腔與北曲的關係
-
-
從詩頭曲尾、雜白混唱到滾調的演變
-
一
-
二
-
三
-
四
-
-
諾皋、儺戲與板腔體戲曲
-
一 諾皋與儺
-
二 儺號、和聲與幫腔
-
三 儺戲與板腔體戲曲
-
-
詩贊體戲曲考論
-
一 詩贊體戲曲的概念及其文體結構的來源
-
二 搬唱詞話與詩贊體戲曲──從講唱故事到扮演故事
-
三 詩贊體戲曲唱腔與節奏的特點
-
四 詩贊體戲曲的戲劇性──敘事與抒情
-
-
板腔體的形成與戲曲聲腔演化的特徵
-
一 基本結構單位
-
二 板式節奏變化
-
三 樂器伴奏形式
-
四 曲牌體戲曲的板腔化
-
-
-
二 文本結構分析
-
古典戲曲的「團圓之趣」
-
一
-
二
-
三
-
四
-
-
李開先院本《園林午夢》與《打啞禪》考原
-
一
-
二
-
三
-
-
愛情神話與倫理悲劇──《西廂記》與《琵琶記》解讀
-
一
-
二
-
三
-
-
「還魂記型」戲曲考略
-
一 還魂記型
-
二 畫中人型與馮小青型
-
三 還魂記型主要母題述略
-
-
-
三 戲曲理論探索
-
「聽戲」與「看戲」──中國戲曲的雙重屬性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作為民俗的中國戲劇史與戲劇史中的民俗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地方戲與傳統劇目的傳承
-
一 地方戲與傳統劇目的源與流
-
二 傳統劇目在地方戲中的傳承
-
三 作為演出形態的地方戲劇目
-
-
戲曲套語的審美機制、功能與創新
-
一 「前理解」與戲曲套語的形成
-
二 心理補償與大團圓
-
三 戲曲套語的功能與創新
-
-
-
四 臺灣戲曲研究
-
海峽東岸的中國戲劇史研究及其對大陸的啟示
-
一 初闢榛莽、薪火相傳
-
二 中流砥柱、開疆闢土
-
三 頭角崢嶸、多元發展
-
四 臺灣戲劇研究的特色
-
-
海峽兩岸戲曲藝術交流的發展與反思
-
一 兩岸戲曲藝術交流的發展
-
二 兩岸戲曲交流的問題與反思
-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