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批南來文人和電影製片人在上海淪陷後遷居香港,拍攝了不少粵語抗日宣傳電影,又稱「國防電影」。在《市井香港:戰前香港的粵語電影、宣傳電影和文化空間》中,趙傑鋒以這段發生在香港的歷史為開端,闡釋了抗日宣傳電影如何與香港的通俗文化交匯,藉此重組由晚清到戰前香港的通俗文化空間。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文化空間中,粵劇和電影、影像和聲音、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辯證,意外地開闢了一條渠道予各種文化想像和新可能。這種種因素不但影響了戰前香港粵語電影的發展,更為戰後香港的電影業奠下堅實的基礎。本書亦為1937年至1941年的香港電影史,補上一塊或缺已久的拼圖。
- 圖片與表格
- 小序 李歐梵
-
導論 走進現代:當「通俗」遇上「民族」
-
引言、一個文化現象
-
一、香港的重要性
-
二、「國防電影」
-
三、通俗娛樂的流行:粵劇
-
四、通俗的現代性
-
五、「另類公共領域」的形成
-
六、章節結構
-
-
第一部份 粵語電影的「市井」淵源
-
第一章 地方與國家的辯證:粵劇、電影與「市井民族主義」
-
引言、由「俗」到「通俗」
-
一、源遠流長的文化認同模式
-
二、由粵劇到電影
-
三、「市井民族主義」
-
四、新式戲院與電影「觀眾」
-
五、戲院刊物中的創造性誤讀
-
-
第二章 聲之公共領域:市井聲音與民族想像
-
引言、聲音導航的異想世界
-
一、解說與想像
-
二、都市「音境」與跨時空文化想像
-
三、國防電影與民族想像
-
四、「失語」、「隱喻」與另類公共領域
-
-
第三章 「鄉下佬」也抗戰:文藝界的結構轉型和「家國」想像
-
引言、「廣東人決不做奴隸!」
-
一、一場爭論的來龍去脈
-
二、香港「文藝場域」的一次結構轉型
-
三、由地域遷移到民族想像
-
四、《南國姊妹花》:城鄉與家國的隱喻
-
五、由「家」到「國」的想像
-
-
-
第二部份 電影人的實踐
-
第四章 蔡楚生:由「階級」到「民族」
-
引言、蔡楚生的勝利
-
一、走在左翼邊緣的「市井性」
-
二、由「階級」向「民族」過渡的國防電影
-
三、香港經驗與「反身性」國防電影
-
四、超越「南來」與「本地」
-
-
第五章 侯曜: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
引言、侯曜的困惑
-
一、「新學為用」
-
二、文藝創作與「人生藝術」
-
三、「傳統」與「情感」
-
四、南渡香港與國防電影
-
五、由「愛情」到「抗戰」
-
六、「五四」餘緒在香港?
-
-
第六章 電影人的對策:香港國防電影的變化
-
引言、權宜之計
-
一、湯曉丹:左翼現實主義的變奏
-
二、麥嘯霞:粵語電影未完的變革
-
三、盧敦:天上人間與墮落天使
-
四、小結:難以駕馭的混濁性
-
-
第七章 餘緒
-
引言、暴風雨後
-
一、「南來」的插曲
-
二、「中聯」電影中的社群建構
-
-
- 後記
-
參考文獻
-
中文書目
-
英文書目
-
報刊資料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