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評述戲曲要籍十六家,並輯錄明清「曲話」百二十家之零金片羽。
所論名家:元人如芝菴《唱論》集北曲藝術之大成;鍾嗣成《錄鬼簿》保存北曲作家作品相關史料;周德清《中原音韻》始製北曲韻譜兼論曲律。明人如朱權《太和正音譜》為首部北曲曲牌譜;魏良輔《曲律》論唱曲技法最為水磨調圭臬;徐渭《南詞敘錄》為南戲極重要史料;王驥德《曲律》為首部系統性曲論;清人如李漁《閒情偶寄》中曲論,為元明清三代最具周延性、系統性、縝密性之戲曲學理論;徐于室、鈕少雅《南九宮正始》取材古調,為戲曲歌樂專精論著。民初名家,如王國維曲學諸書開現代戲曲研究之門,其《宋元戲曲史》為戲曲史開山之作。王季烈《螾廬曲談》之論度曲、作曲、譜曲總結前賢成就;吳梅《中國戲曲概論》為戲曲通史之「雛型」;至於鄭騫《鄭騫戲曲論集》則為治戲曲之津梁,《北曲新譜》則為北曲曲牌之典範。
凡此,著者皆述其要義,且作精當之評論。
作者簡介:
曾永義
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
曾任胡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曲源流新論》、《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兩冊)、《戲曲腔調新探》、《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曲與偶戲》、《戲曲學》(四冊)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中流自在》(選集)等八種。
戲曲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
另有通俗著作《戲曲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千數百首,未刊)。
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所論名家:元人如芝菴《唱論》集北曲藝術之大成;鍾嗣成《錄鬼簿》保存北曲作家作品相關史料;周德清《中原音韻》始製北曲韻譜兼論曲律。明人如朱權《太和正音譜》為首部北曲曲牌譜;魏良輔《曲律》論唱曲技法最為水磨調圭臬;徐渭《南詞敘錄》為南戲極重要史料;王驥德《曲律》為首部系統性曲論;清人如李漁《閒情偶寄》中曲論,為元明清三代最具周延性、系統性、縝密性之戲曲學理論;徐于室、鈕少雅《南九宮正始》取材古調,為戲曲歌樂專精論著。民初名家,如王國維曲學諸書開現代戲曲研究之門,其《宋元戲曲史》為戲曲史開山之作。王季烈《螾廬曲談》之論度曲、作曲、譜曲總結前賢成就;吳梅《中國戲曲概論》為戲曲通史之「雛型」;至於鄭騫《鄭騫戲曲論集》則為治戲曲之津梁,《北曲新譜》則為北曲曲牌之典範。
凡此,著者皆述其要義,且作精當之評論。
作者簡介:
曾永義
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
曾任胡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曲源流新論》、《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兩冊)、《戲曲腔調新探》、《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曲與偶戲》、《戲曲學》(四冊)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中流自在》(選集)等八種。
戲曲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
另有通俗著作《戲曲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千數百首,未刊)。
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 自序
- 緒言
-
一、宋代以前與「曲學」、「戲曲學」相關之記載
-
(一)曲學、戲曲學之先聲:先秦至宋代之零星記載
-
1.音樂論
-
2.戲曲史論
-
3.批評論
-
4.表演論
-
5.其他
-
-
(二)唐代至宋代之相關要籍
-
-
二、元代戲曲學專書述評
-
(一)元代見於文獻之曲學零星論述
-
1.張炎《詞源》
-
2.胡祇遹《紫山大全集》
-
3.元淮之五首詩
-
4.劉一清《錢塘遺事》
-
5.楊維楨《東維子文集》
-
6.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
-
(二)芝菴《唱論》
-
(三)周德清《中原音韻》等曲學專書述評
-
1.周德清《中原音韻》
-
2.鍾嗣成《錄鬼簿》
-
3.賈仲明《錄鬼簿續編》
-
4.夏庭芝《青樓集》
-
5.顧瑛《製曲十六觀》
-
-
-
三、明代曲學專書述評
-
(一)舊題朱權之《太和正音譜》
-
1.《太和正音譜》之作者問題
-
2.《太和正音譜》之曲論
-
-
(二)魏良輔之「水磨調」及其《南詞引正》與《曲律》
-
1.「水磨調」與魏良輔其人其事
-
2.魏良輔《南詞引正》與《曲律》之版本與比較
-
-
結語
-
(三)徐渭生平及其《南詞敘錄》述評
-
1.徐渭之生平與著作
-
2.徐渭《南詞敘錄》述評
-
-
(四)王驥德《曲律》
-
1.王驥德之生平
-
2.王驥德之曲學
-
-
(五)沈寵綏《度曲須知》
-
(六)呂天成《曲品》
-
-
四、明代戲曲學之零金片羽
-
(一)高明
-
(二)朱有燉
-
(三)胡侍
-
(四)丘濬
-
(五)陸容
-
(六)陳鐸
-
(七)祝允明
-
(八)王九思
-
(九)康海
-
(十)張祿
-
(十一)楊慎
-
(十二)陸采
-
(十三)李開先
-
(十四)雪蓑漁者
-
(十五)何良俊
-
(十六)梁辰魚
-
(十七)徐學謨
-
(十八)李日華
-
(十九)汪道昆
-
(二十)王世貞
-
(二一)李贄
-
(二二)張鳳翼
-
(二二)姚弘誼
-
(二四)屠隆
-
(二五)梅鼎祚
-
(二六)臧懋循
-
(二七)胡應麟
-
(二八)湯顯祖
-
(二九)沈璟
-
(三十)鄒迪光
-
(三一)潘之恒
-
(三二)徐復祚
-
(三三)陳繼儒
-
(三四)陳所聞
-
(三五)顧起元
-
(三六)謝肇淛
-
(三七)袁宏道
-
(三八)周之標
-
(三九)卜世臣
-
(四十)息機子
-
(四一)黃文華
-
(四二)黃正位
-
(四三)許宇
-
(四四)張冲
-
(四五)馮夢龍
-
(四六)王思任
-
(四七)沈德符
-
(四八)凌濛初
-
(四九)張琦
-
(五十)沈際飛
-
(五一)范文若
-
(五二)孟稱舜
-
(五三)張岱
-
(五四)祁彪佳
-
(五五)高奕
-
-
五、清代曲學專書述評
-
(一)李漁《閒情偶寄》中之「笠翁劇論」
-
1.詞曲部
-
2.演習部
-
-
(二)静安先生曲學述評
-
引言
-
1.靜安先生之曲學著述
-
2.靜安先生曲學之貢獻和重要見解
-
3.靜安先生曲學可商榷和應修訂之問題
-
-
結語
-
後記
-
-
六、清代曲學之零金片羽
-
(一)鈕少雅
-
(二)徐慶卿
-
(三)張大復
-
(四)沈自晉
-
(五)丁耀亢
-
(六)查繼佐
-
(七)徐士俊
-
(八)金聖嘆
-
(九)黃宗羲
-
(十)黃周星
-
(十一)周亮工
-
(十二)毛聲山
-
(十三)毛先舒
-
(十四)毛奇齡
-
(十五)張雍敬
-
(十六)洪昇
-
(十七)孔尚任
-
(十八)吳儀一
-
(十九)林以寧
-
(二十)王奕清
-
(二一)張堅
-
(二二)王應奎
-
(二三)無名氏
-
(二四)允祿
-
(二五)吳震生
-
(二六)徐大椿
-
(二七)黃圖珌
-
(二八)金德瑛
-
(二九)沈乘麐
-
(三十)董榕
-
(三一)王正祥
-
(三二)潘廷章
-
(三三)任以治
-
(三四)韓錫胙
-
(三五)金兆燕
-
(三六)黃振
-
(三七)蔣士詮
-
(三八)趙翼
-
(三九)宗廷魁
-
(四十)方成培
-
(四一)李調元
-
(四二)葉堂
-
(四三)琴隱翁
-
(四四)陳烺
-
(四五)仲振奎
-
(四六)凌廷堪
-
(四七)錢泳
-
(四八)焦循
-
(四九)陳鍾麟
-
(五十)陳棟
-
(五一)梁章鉅
-
(五二)昭槤
-
(五三)吳永嘉
-
(五四)周樂清
-
(五五)惰園主人
-
(五六)李斗
-
(五七)梁紹壬
-
(五八)梁廷楠
-
(五九)鐵橋山人、石坪居士、問津漁者
-
(六十)姚燮
-
(六一)劉熙載
-
(六二)顧祿
-
(六三)支豐宜
-
(六四)王德暉、徐沅澂
-
(六五)平步青
-
(六六)楊恩壽
-
(六七)洪炳文
-
(六八)淵實
-
(六九)徐珂
-
(七十)梁啟超
-
-
七、近代曲學專書述評
-
(一)王季烈《螾廬曲談》
-
(二)吳梅《戲曲論文集》
-
(三)許之衡《曲律易知》
-
(四)鄭騫先生之曲學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