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二論含「藝術論」六篇、「批評論」三篇。
其論〈戲曲藝術之本質〉,認為當從構成戲曲之元素來探討,方能見其本末。其論〈戲曲表演藝術之內涵與演進〉,可知戲曲演員之表演藝術內涵,根源於戲曲元素及其質性。其〈論說「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說明「京劇流派藝術」乃由京劇演員創立的獨特表演藝術風格,獲觀眾認可後流行於劇壇。其〈論説「拗折天下人嗓子」〉,論湯顯祖之戲曲觀及文學藝術觀,皆以自然臻於高妙。其〈散曲、戲曲「流派說」之溯源、建構與檢討〉,論述「戲曲流派」由「湯沈文律之爭」為起點,學者並進而建構與增益。其〈從明人「當行本色」論說「評騭戲曲」應有之態度與方法〉,則述評明人十四家「當行本色」之說。
上述六篇為作者長年精研戲曲學之心得,其餘三篇則大抵為知識性之考述,亦附見於本書。
作者簡介:
曾永義
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
曾任胡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曲源流新論》、《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兩冊)、《戲曲腔調新探》、《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曲與偶戲》、《戲曲學》(四冊)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中流自在》(選集)等八種。
戲曲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
另有通俗著作《戲曲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千數百首,未刊)。
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其論〈戲曲藝術之本質〉,認為當從構成戲曲之元素來探討,方能見其本末。其論〈戲曲表演藝術之內涵與演進〉,可知戲曲演員之表演藝術內涵,根源於戲曲元素及其質性。其〈論說「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說明「京劇流派藝術」乃由京劇演員創立的獨特表演藝術風格,獲觀眾認可後流行於劇壇。其〈論説「拗折天下人嗓子」〉,論湯顯祖之戲曲觀及文學藝術觀,皆以自然臻於高妙。其〈散曲、戲曲「流派說」之溯源、建構與檢討〉,論述「戲曲流派」由「湯沈文律之爭」為起點,學者並進而建構與增益。其〈從明人「當行本色」論說「評騭戲曲」應有之態度與方法〉,則述評明人十四家「當行本色」之說。
上述六篇為作者長年精研戲曲學之心得,其餘三篇則大抵為知識性之考述,亦附見於本書。
作者簡介:
曾永義
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
曾任胡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曲源流新論》、《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兩冊)、《戲曲腔調新探》、《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曲與偶戲》、《戲曲學》(四冊)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中流自在》(選集)等八種。
戲曲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
另有通俗著作《戲曲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千數百首,未刊)。
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 自序
-
藝術論
-
一、戲曲藝術之本質
-
緒論
-
(一)戲曲的美學基礎歌舞樂與劇場
-
(二)戲曲表演藝術的基本原理虛擬象徵與程式
-
(三)戲曲藝術本質之歌舞性、節奏性、寫意性、誇張性與疏離且投入性
-
(四)其他因素產生的戲曲特殊現象
-
結論
-
-
二、男扮女妝與女扮男妝
-
(一)男扮女妝
-
(二)女扮男妝
-
結語
-
-
三、元人雜劇的搬演
-
(一)戲曲要素
-
(二)搬演過程
-
-
四、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
-
(一)「題目」、「正名」之分別與關係及其作用
-
(二)伴奏樂器、樂隊組織及其所處之位置
-
(三)雜劇與院本合演到院本融入雜劇中
-
(四)主唱者的性別
-
餘言
-
-
五、戲曲表演藝術之內涵與演進
-
緒論
-
(一)戲曲藝術本質之內涵與演進
-
(二)戲曲演員之基本藝術修為與演進
-
(三)戲曲演員之完美藝術修為
-
結語
-
-
六、論說「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
-
緒論
-
(一)「流派」之名義與構成之條件
-
(二)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共同背景因素
-
(三)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基礎——唱腔
-
(四)京劇流派藝術完成獨特風格與群體風格之歷程
-
結語
-
-
-
批評論
-
一、論說「拗折天下人嗓子」
-
引言
-
(一)諸家對《牡丹亭》韻律的非議
-
(二)湯顯祖對諸家非議的反應
-
(三)湯顯祖不懂音律嗎?
-
(四)《牡丹亭》乃為宜伶而作
-
餘論
-
-
二、散曲、戲曲「流派說」之溯源、建構與檢討
-
引言
-
(一)散曲、戲曲「流派說」溯源
-
(二)近現代詞曲系曲牌體「散曲、戲曲流派說」之建構與開展
-
(三)詩讚系板腔體「戲曲流派說」之建構與著者對「流派說」的檢討與看法
-
結語
-
附錄
-
-
三、從明人「當行本色」論說「評騭戲曲」應有之態度與方法
-
緒論:「當行本色」名義之定位
-
(一)明人「當行本色論」述評
-
(二)「本色」為「曲之本質」之總體呈現
-
(三)「當行」為創作與評騭戲曲應具備之態度與方法
-
結語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