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民眾在何處?
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當時,觀眾真的站起來了。
那一夜,多位劇場實踐者將以身體行動作為對話的方法,呈現深具特色的表演形態,表達他們關注的議題。進入論述的脈絡,走上抵抗的現場,承接起表演的工作——他們的表演,是一系列對話的序言,也是三十年來,民眾劇場生命的證言。
「民眾劇場」,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的劇場,在歷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民眾劇場,在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台中、台北等亞際社會跨地串聯,各地的劇場工作者與研究者透過各自的書寫和影像,讓我們看見民眾以承載歷史衝突與經驗感受的身體美學,尋找表達的形式與管道,續行思考與創作的工作。
「民眾劇場」是一場革命的預演
本書回顧與反思近半世紀以來直至今日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勾勒出劇場地圖,這麼做不是為了建立博物館或是紀念碑,而是要讓所有讀者,包括未來的讀者,理解從威權政體到改革開放的新自由主義社會裡,不同社會角落及歷史脈絡的劇場工作者,如何面對各自存在的難題,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劇場空間!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以身體動能驅動我們批判思考為前提的冊集,它的重量體現在我們如何進行『觀看即參與、觀眾即演員』的祈使問句中,以及不斷出現的抵抗、政治、受壓迫者與對話字串,所隱約發出的呢喃聲響。要言之,這是一本拒絕沉默以對的冊集,在案頭嗡嗡作響。」——林欣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收錄的民眾劇場實踐者(依文章序)
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馬尼拉)、維吉.圖庫爾(Wiji Thukul)(梭羅)、墓地劇團(雅加達)、油甘子劇團(清佬/曼谷)、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野戰之月(東京)、王墨林(台灣)、差事劇團(台灣)、冉而山劇場(花蓮)、南洋姊妹劇團(台灣)、石岡媽媽劇團(台中石岡)、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台灣)、戲劇遊樂場SHIIM(釜山)、草台班(上海)、柳春春劇社(台北)、家劇場(莫三比克)
▍推薦人
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館長
陳界仁/藝術家
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戲劇藝術學系副教授
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
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本書特色
1. 跨出台灣、東亞的地域限制,結合亞際社會與第三世界社會的脈絡,領略與民俗文化和社群傳統交織而生的劇場工作方法,針對民眾劇場實踐推進工作。
2. 聚焦於描繪特定歷史時期的網絡關係,探討這些異質地區的劇團的合作和交往是如何發生?這些互動如何影響了不同政治體轉型中民眾劇場組織的特質和形式?
3. 在回望劇團們的延續與發展之外,也包含新劇團與老劇團之間的突變或隔閡。
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當時,觀眾真的站起來了。
那一夜,多位劇場實踐者將以身體行動作為對話的方法,呈現深具特色的表演形態,表達他們關注的議題。進入論述的脈絡,走上抵抗的現場,承接起表演的工作——他們的表演,是一系列對話的序言,也是三十年來,民眾劇場生命的證言。
「民眾劇場」,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的劇場,在歷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民眾劇場,在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台中、台北等亞際社會跨地串聯,各地的劇場工作者與研究者透過各自的書寫和影像,讓我們看見民眾以承載歷史衝突與經驗感受的身體美學,尋找表達的形式與管道,續行思考與創作的工作。
「民眾劇場」是一場革命的預演
本書回顧與反思近半世紀以來直至今日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勾勒出劇場地圖,這麼做不是為了建立博物館或是紀念碑,而是要讓所有讀者,包括未來的讀者,理解從威權政體到改革開放的新自由主義社會裡,不同社會角落及歷史脈絡的劇場工作者,如何面對各自存在的難題,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劇場空間!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以身體動能驅動我們批判思考為前提的冊集,它的重量體現在我們如何進行『觀看即參與、觀眾即演員』的祈使問句中,以及不斷出現的抵抗、政治、受壓迫者與對話字串,所隱約發出的呢喃聲響。要言之,這是一本拒絕沉默以對的冊集,在案頭嗡嗡作響。」——林欣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收錄的民眾劇場實踐者(依文章序)
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馬尼拉)、維吉.圖庫爾(Wiji Thukul)(梭羅)、墓地劇團(雅加達)、油甘子劇團(清佬/曼谷)、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野戰之月(東京)、王墨林(台灣)、差事劇團(台灣)、冉而山劇場(花蓮)、南洋姊妹劇團(台灣)、石岡媽媽劇團(台中石岡)、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台灣)、戲劇遊樂場SHIIM(釜山)、草台班(上海)、柳春春劇社(台北)、家劇場(莫三比克)
▍推薦人
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館長
陳界仁/藝術家
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戲劇藝術學系副教授
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
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本書特色
1. 跨出台灣、東亞的地域限制,結合亞際社會與第三世界社會的脈絡,領略與民俗文化和社群傳統交織而生的劇場工作方法,針對民眾劇場實踐推進工作。
2. 聚焦於描繪特定歷史時期的網絡關係,探討這些異質地區的劇團的合作和交往是如何發生?這些互動如何影響了不同政治體轉型中民眾劇場組織的特質和形式?
3. 在回望劇團們的延續與發展之外,也包含新劇團與老劇團之間的突變或隔閡。
-
目次
-
開幕之夜
-
民眾劇場發展地圖
-
推薦序|入眾叩問:一種臨場的述行檔案 林欣怡
-
序言|民眾在何處? —— 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劉紀蕙
-
前言|亞際脈絡的民眾劇場流動史 李齊、雷智宇(Zikri Rahman)
-
Part 1 反抗的先聲:亞洲民眾劇場的興起
-
PETA之金:遊戲國家,改變亞洲 Glecy Cruz Atienza/著 李丁/譯
-
印尼「新秩序」下的跨國網絡、民眾劇場與激進反對運動 Muhammad Febriansyah/著 黃雋浩/譯
-
騷動歷史:「墓地劇團」自「新秩序」至改革後的展演表現 安筱霏(Ratu Selvi Agnesia)、丁東(Dindon W. S.)/著 吳庭寬/譯
-
轉化性的對話劇場:「油甘子劇團」與泰國鎮壓狀態的協商 Richard Barber/著 胡明/譯
-
地下之來世:櫻井大造的「帳篷劇」理論 Robin Weichert/著 劉岩/譯
-
評論|言說之外 區秀詒
-
-
Part 2 身體的解放:台灣民眾劇場的起源與流變
-
留在歷史腳步中的台灣民眾劇場 韓嘉玲
-
受壓迫者的在場 王墨林
-
劇場能改造世界嗎?─亞際民眾戲劇的反思 鍾喬
-
劇場&祭場:「冉而山劇場」的緣起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
重返受壓迫者劇場:南洋姊妹劇團的培力、組織、動員 夏曉鵑
-
迴盪在換幕到真實的裂縫中:石岡媽媽的劇場「相遇-越界」,一條通往解放的航行 李秀珣
-
評論|小劇場與民眾性 吳思鋒
-
-
Part 3 開枝散葉:當代各地民眾劇場的實踐
-
「戲劇遊樂場SHIIM」的創立背景與期間活動 白大鉉、洪承伊/著 延光錫/譯
-
「草台班」在富士康北門:從《世界工廠》到工人劇場的五年戲劇實踐 趙川
-
在身體、社會與劇場的邊界 王楚禹
-
「玉泉特訓」:一種「柳春春」觀點的實踐 劉馨鴻
-
自問自答:「家劇場」與莫三比克的劇場 Assane Alberto Cassimo/著 葉寶儀/譯
-
評論|民眾劇場:朝向劇場體制的總體戰 郭亮廷
-
-
附錄
-
編者/作者/譯者簡介
-
民眾劇場實踐者簡介
-
譯詞對照表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