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除身體的濕:趕走脾胃病、皮膚病、慢性病、三高病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84819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濕病四季盛行
國家首席中醫師路志正.祛濕調理的養生祕訣
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
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

糖尿病、高血壓、中年發福、暈眩、水腫、便祕、濕疹、腸胃不適、呼吸不順、睡不著、腰痛,都和體濕有關。

「濕」是一種呈瀰漫狀態的物質,在空氣中稱為水蒸氣或霧氣,若水分在人體滯留太多時就是一種病症,故又稱「濕邪」。

中醫普遍認為,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但當身體無法將水分引到正確的位置供給運用時,就代表,「體內濕氣比較重」。

「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最讓中醫頭痛的就是濕。濕邪形成的快,但是想要趕走它便是非常麻煩的。

作者是中國研究濕氣的國醫大家,潛心研究濕病30餘年,將畢生心血集結為一般人都能簡單理解的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防濕未然、祛濕調理。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警訊有哪些?
【警訊一】濕在關節→換季變天容易腫脹疼痛、風濕、關節炎
【警訊二】濕在腸胃→腸胃容易悶脹、比較沒有食慾,大便稀糊黏膩,腹瀉。
【警訊三】濕在四肢→雙手、足部易水腫,水分代謝不佳
【警訊四】濕在皮膚→濕疹、汗皰疹,淋巴循環阻塞
【警訊五】濕在腦部→肩脖痠痛、頭痛、暈眩、睡不好、睡不醒
【警訊六】濕在子宮→白帶多、異味重、生理痛嚴重
【警訊七】濕在脾胃→體內津液代謝不通暢,積在身體裡產生痰濕,容易造成肥胖


▋你有濕病嗎?
 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
 口舌易上火,口腔潰瘍
 濕疹、痤瘡、足癬,皮膚病不離身
 腹瀉、便祕是脾濕引起
 痰多、咳嗽與肺濕有關
 失眠多為中焦濕熱
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濕重

▋濕毒日積月累易成慢性病,日常調理關鍵在於三分治病七分養
◆治眩暈,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清陽不能上升,那頭還能不暈嗎?

◆治胃病,身、心要雙管齊下。
→胃脹、胃酸、沒食欲,除了依靠醫藥之外,學會放鬆、適當飲食很重要。

◆脂肪肝,治肝膽不可失脾胃。
→肝膽上的濕熱無法短時間去除,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會損傷脾胃

◆膽結石,膽汁排泄通暢不沉積。
→有沒有吃早飯、是否記得喝水,都跟膽汁的排泄是否通暢有關,想要不結石,就要想辦法疏通它。

◆高血壓,治療必須「對症下藥」。
→高血壓的致病因有:「肝陽上亢」、「痰濕中阻」、「陰虛陽亢」等等,不同的病因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才有效。

◆冠心病,不一定就要活血化瘀。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不能聽到病名就使用慣用方法治病,經多年研究驗證,調理脾胃能治冠心病的比率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提高代謝比降血糖重要。
→身體的代謝機能出了問題,血糖就無法被吸收和消化掉,它們就會出現在尿中,並被排出體外,成為糖尿病。

◆治痛風,內服與「外治」可兼攻。
→「痛風」發病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前者要清熱祛濕,後者要健脾益氣,使用藥物並不相同。

◆風濕病,外因與內因都有方可治。
→治療風濕病的時候,不僅要祛除外邪,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抵抗力,氣血充足就不怕濕邪入侵。

◆治腰痛,不是補腎就會好。
→腰痛,並不就是腎虛,先看看到底是「腎著」腰痛、「腎虛」腰痛或「腰椎病」,才能治得好。

◆治癌症,提升體內正氣別擔憂。
→癌症可以說是 人體內亂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正邪抗爭的過程中,邪氣占了上風,要去邪就要扶正。

▋哪種人容易引濕上身?
1、愛吃冰飲涼食
2、口味重
3、睡不夠、睡眠不好
4、不運動
5、喝酒
6、經常站著或坐著
  • 第ㄧ章 濕氣重是現代人的通病
  • ① 90%以上的人,曾因濕邪致病
    • 濕氣有內外之別,太過就成邪
    • *健康檢測站—「多濕」、「多燥」
    • 氣候變天了,關節可別變天
    • 濕邪與外邪勾結,病症多變難治
  • ② 你被濕邪入侵了嗎?要注意四個身體警訊
    • 伸伸舌頭,濕氣多少一看便知
    • 四個身體警訊,暴露濕氣過重
  • ③ 北方也多濕,千萬別輕忽
    • 一、飲酒習慣導致體內濕熱
    • *飲酒防濕小妙招
    • 二、冷飲解暑反致濕氣不出
    • 三、高油高脂高糖容易積濕
    • 四、運動少濕氣排不出
    • 五、精神緊張增加代謝負荷
  • ④ 濕邪體質與胖瘦有關係
    • *養陰清熱小妙招
  • 第二章 調好肺、脾、腎,濕邪就無路可進
  • ① 築好脾這座「堤防」, 濕氣不氾濫
    • 脾運化水濕的兩大輸送功能
    • 如何保養我們的脾?
    • *吞津法
  • ②「中年發福」,脾胃弱惹的禍
    • 脾胃功能減弱三大原因
    • 一、牙齒的咀嚼能力減弱
    • 二、消化酶的減少
    • 三、胃腸蠕動力不足
    • *健康檢測站「脾虛」
    • 山楂化食散──強化胃腸蠕動
    • 山楂化食散的作法
    • 三蒸大棗──健脾又養血
    • *三蒸大棗的作法
  • ③ 氣機上順下暢,脾胃不壅塞
    • 脾胃是人體氣機中軸
    • 經常摩腹──氣機調和胃腸好
    • 摩腹法
  • ④ 肺好,水道運行才暢通
    • 肺對水濕的調節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 肺嬌易傷,怕寒怕冷
    • 喝碗蔥白生薑湯,消寒祛涼
    • *蔥白生薑湯作法
  • ⑤ 腎陽充足,水濕才能動起來
    • 金匱腎氣丸──補腎陽的代表方
    • 冬天一碗羊肉湯,溫補腎陽
    • *當歸生薑羊肉湯的作法
  • 第三章 八個家庭祛濕方,讓你輕鬆得健康
  • ① 薏苡仁,除濕、健脾、補肺妙用多
    • 薏苡仁妙用多,生、炒各不同
    • *黃芪薏苡仁飲的作法
  • ② 赤小豆,利水、消腫、可食療
    • 「赤小豆」非紅豆,藥用歷史久
    • *赤小豆粥的作法
  • ③ 醋泡生薑, 能解打嗝、不消化
    • 吃薑有學問,早吃晚吃差很大
    • *醋泡生薑的作法
  • ④ 冬瓜,消暑濕、治水腫、老少宜
    • *荷葉煲冬瓜的作法
    • 或炒或醃或鹹食,從皮到子各有千秋
  • ⑤ 參苓白朮散,養氣育神藥力久
    • *參苓白朮散組方
    • 小劑量、棗水送服更有效
    • *參苓白朮丸服用法
    • 能改善腫瘤患者的放化療副作用
    • *扁豆蓮子薏苡仁粥的作法
  • ⑥ 夏季去濕,荷葉綠豆、三仁粥都好用
    • 長夏伏天,是養脾胃、祛濕邪的時節
    • 荷葉綠豆飲,解暑又醒脾
    • *荷葉綠豆飲的作法
    • 雨水多的日子,要喝三仁粥
    • *三仁湯組方
    • *三仁粥的作法
  • ⑦ 藿香正氣散,祛除濕邪千年良方
    • 藿香正氣散,專治寒濕感冒
    • 「正氣水」、「軟膠囊」,該用哪味?
  • ⑧ 艾葉,除寒濕的「純陽之品」
    • 泡腳除濕,還可溫經絡
    • *艾葉浴足方
    • 艾灸驅寒邪,也可治急症
  • 第四章 九大常見疾病的自我調治法
  • ① 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該怎麼辦呢?
    • 痰濕、痰濁,各有病因
    • *三仁茶服用法
    • 每天梳梳頭,健腦又提神
  • ② 熄滅嘴脣、舌頭上的「火山」
    • 半夏瀉心湯,清利濕熱養脾胃
    • 粗茶淡飯,神清氣爽最養生
    • 涼拌馬齒莧,食療小偏方
    • *涼拌馬齒莧的作法
  • ③ 皮膚病,其實是身體在排濕
    • 濕疹急性發作,可用蘆薈止癢
    • *蘆薈止癢方
    • 去「痘」養顏,內外齊下
    • 預防痤瘡,從日常生活開始
    • 什麼是「發物」?
    • 治足癬,請用蛇床子劑洗腳
    • *痱子粉輔助療法
    • *蛇床子劑
  • ④ 腹瀉,脾濕止瀉要平和
    • 健康檢測站
    • 茯苓+白朮,健脾止瀉
    • *茯苓白朮茶的服用法
    • 益脾餅,為孩子健壯脾胃
    • *益脾餅的作法
  • ⑤ 清除便祕,是「乾」是「濕」大不同
    • 治好慈禧便祕的「萊菔子」
    • *萊菔散的服用法
    • 老年便祕,三個特效食療方
    • *麻仁蘇子粥
    • *芝麻蜂蜜飲
    • *草決明茶
  • ⑥ 痰多、咳嗽,肺與大腸相表裡
    • 三子養親湯,老人保健祛痰飲
    • *三子養親湯的服用法
    • 二子二仁湯,理氣又化痰
    • *二子二仁湯的服用法
    • 陳皮薏仁飲,止嗽助消化
    • *陳皮薏仁飲的服用法
    • *關於「痰」的名詞演繹
  • ⑦ 失眠,找對病機不吃藥也可以
    • 喝酒、生活不規律,易傷脾胃
    • 濕阻中焦,茯苓大棗可安眠
    • *茯苓大棗粥的作法
  • ⑧ 為什麼會肥胖?其實是脾虛濕重
    • 胃口好,不代表脾的運化好
    • 自體「減肥」,五穴位讓你瘦下來
    • *尋找穴位隨身量
    • 掌握三原則,體重就能不反彈
  • ⑨ 婦科疾病,「帶脈」健康很重要
    • 月經與帶下,是女性獨有的排毒通道
    • 解鬱、少冷飲,身心都健康
  • 第五章 慢性病調理法,三分治病七分養
  • ① 治眩暈,「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 濕困三焦,就用三仁湯
    • 血壓太低,就喝生脈飲
    • 血壓高者,菊花枸杞降火氣
    • *菊花枸杞茶的作法
  • ② 治胃病,身、心要雙管齊下
    • 清熱化濕,治本不能急
    • *胃潰瘍散劑的服用法
    • 胃病不難治,飲食習慣為首要
    • 怎麼吃?中醫有撇步
    • 飯後不用腦,放鬆胃就好
    • 熬點陳皮粥,把胃口打開
    • *陳皮粥的作法
  • ③ 脂肪肝,治肝膽不可失脾胃
    • *健康檢測站「肝膽濕熱的常見症狀」
    • 茵陳大棗湯,肝膽濕熱的代表方
    • *茵陳大棗湯的服用法
    • 「天麻」,緩解肩背緊張好放鬆
    • *健康檢測站「精神緊張的表現」
    • *涼拌天麻
  • ④ 膽結石,膽汁排泄通暢不沉積
    • 老年患者,化濕排石不宜峻攻
    • 養膽護膽,須守三項生活守則
  • ⑤ 高血壓,治療必須「對症下藥」
    • 三大病因,如何判別?
    • 高血壓的艾灸療法
    • *痰濕中阻型高血壓的艾灸法
    • 不著急,血壓就能降下來
  • ⑥ 冠心病,不一定就要活血化瘀
    • 一遇陰天下雨就胸悶,多半是濕邪引起
    • *藿荷蔻仁鯽魚湯的作法
    • 冠心病患者,吃多不是福
  • ⑦ 糖尿病,提高代謝比降血糖重要
    • 現代糖尿病,多與代謝疾病相伴隨
    • * 健康檢測站「濕熱內阻型」糖尿病的特點
    • *荷葉決明飲的作法
    • 得了糖尿病,怎麼吃才恰當?
    • 糖尿病的輔助療法、扁鵲三豆飲
    • *扁鵲三豆飲的作法
  • ⑧ 治痛風,內服與「外治」可兼攻
    • 通則不痛,「公孫穴」是積邪所在
    • *痛風的薰洗療法
  • ⑨ 風濕病,外因與內因都有方可治
    • 治風濕,風、濕、寒痹別搞錯
    • 濕痹,可在關鍵穴位拔上一罐
    • *濕痹的拔罐療法
    • 簡單熱敷法,祛除關節寒氣
    • *陳醋蔥白外敷法
  • ⑩ 治腰痛,不是補腎就會好
    • 「腎著」、「腎虛」腰痛和「腰椎病」的區別
    • *健康檢測站「腎著腰痛」的四大特點
    • 「腎著腰痛」的內服方:宣木瓜茶
    • *宣木瓜茶的飲用法
    • 「腎著腰痛」的外敷方:中藥熱敷包
    • *熱敷藥方
  • ⑪ 治癌症,提升體內正氣別擔憂
    • 你不怕癌,癌就怕你
    • 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
  • 第六章 治濕病的關鍵,就在生活細節裡
  • ① 一天八杯水,不是人人適用
    • 喝茶不豪飲,品茶才養生
    • *三花茶的飲用法
    • 早中晚三杯茶,養護脾胃
  • ② 霧霾天,外毒可排內毒不可生
    • 自我保健,擋外也要化濕
    • 護鼻、嗓,按摩、湯飲來幫忙
    • *青龍白虎湯的作法
  • ③ 手腳動一動,陽氣來濕邪走
    • 起床後,請花幾分鐘乾洗臉
    • 晨間運動,練練八段錦
    • *預備式
    • *第一節:雙手托天理三焦
    • *第二節:左右挽弓心肺朝
    • *第三節:調理脾胃須單舉
    • *第四節:雙掌撲地固腎腰
    • *第五節:側身顧盼能健腦
    • *第六節:回首望踝和帶蹺
    • *第七節:俯仰壯督通沖任
    • *第八節:背後九顛百病消
    • *收式
    • 飯後散步,一小時請慢行
  • ④ 心能靜,保持愉悅就能不生病
    • 情緒好不好,和臟腑健康正相關
    • 柔和的音樂,怡情養性好養生
    • *五音五行與五臟的關係表
    • *六字訣與臟腑的對應表
  • ⑤ 亂吃藥,小心吃出濕邪病
    • 點滴別亂打,身體沒好反致病
    • 不當進補,身體愈補愈虛
  • ⑥ 夏季保健,食衣住行多思量
    • 濕衣別自乾,出汗要擦乾
    • 飲食少生冷,綠豆薏苡仁可除濕
    • *綠豆薏苡仁粥的作法
    • 冷氣溫度別太低,小心關節痠
    • 外出要防晒,香囊可化濕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