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傳道報國: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1937-1945)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4903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歷經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與皇民化運動,「傳道報國」一詞於1937年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皇國臣民」的國民認同達到高峰,基督徒的信仰實踐與政教關係觀念也正發生改變!

日治末期可謂一段「傳道報國」的時代,戰爭前後基督徒的信仰認同並未改變,始終自勉傳道以報天國,未曾被國家神道動搖。然而,政治認同卻因應時局游移流動,且常有在臺、日、中、外之間猶豫掙扎的經驗。基督徒認為傳道報效國家是其社會責任,與日本政府、日本基督教合作,係出於護衛臺灣利益、關懷鄉土安危的初衷。殖民地的苦難,亦為信仰「再宣認」的歷程。基督徒「傳道報國」的身分認同,誠然是各個時代都必須回顧思考的重要課題。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1號

封面文案
二戰時期身處大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基督徒,
如何身兼「天國的子民」與「皇國的臣民」,榮耀神/國;
卻又於戰後轉向關懷斯土斯民,自覺為「臺灣的住民」?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1號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吳文星專序推薦:「本書相當實證且客觀地究明日治末期殖民地臺灣的基督徒在艱苦的時局和處境下,透過信仰進行反省,從國族發現矛盾,於是找到對斯土斯民的認同。可說頗有助於適切釐清特殊時期日本帝國及其殖民地基督徒認同之疑義。……是一本開拓新史料、讓人耳目一新且富可讀性之佳作。」

3.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鄭仰恩專序推薦:「本文從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皇民化運動談起,到皇民奉公運動及「傳道報國」思想的浮現,一直到終戰的困窘局面,輔以日本神學觀點的影響、主日學教育的案例分析,以及世代交替間的思維轉換,呈現出帶有複雜色度及層次感(nuance)的歷史研究,值得讚賞。」
  • 出版緣起
  • 序 究明隱晦的歷史/吳文星
  • 序 為歷史補白的優質研究!/鄭仰恩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奮興運動與「傳道報國」認同之信仰背景
    • 第一節 南部教會之發展與奮興佈道
    • 第二節 北部教會之發展與三年運動
    • 第三節 神學思想與教會觀論爭
  • 第三章 皇民化運動與「傳道報國」認同之強化
    • 第一節 同化政策與基督徒之反應
    • 第二節 宣教師撤離與基督徒之自立
    • 第三節 皇紀二千六百年與基督徒之奉祝
  • 第四章 皇民奉公運動與「傳道報國」認同之轉變
    • 第一節 宗教統合與基督徒之迎拒
    • 第二節 皇民奉公與基督徒之動員
    • 第三節 終戰與基督徒之民族意識
  • 第五章 宗教教育與「傳道報國」認同――以主日學為例
    • 第一節 日治前期主日學之發展
    • 第二節 皇民化運動與「日曜學校」
    • 第三節 主日學之課程與教材
  • 第六章 結論
  • 後記
  • 附錄一 日治時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一覽表
  • 附錄二 日治末期臺灣大會臺人牧師一覽表
  • 附錄三 《臺灣教會公報》標題目錄表(1935-1945)
  • 參引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