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

出版日期
201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9965037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於道教系統的宗教團體,由於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外部特徵,歷來不太為人所知。

本書作者前往道堂實地參與觀察、訪談調查,結合道堂發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廣東、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 史資料、筆記、善書等文獻資料,從信仰、功能、歷史背景與展開過程四個層面描述道堂的全貌。

本書通過具有歷史視域的民族志的敍述方式,揭示出香港道堂和近現代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教、社會、歷史等各種因素間的錯綜關係。

日本築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博士,現任茨城基督教大學教授。主修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國華南地區的道教和民間信仰、東南亞華人宗教文化。

  • 圖表一覽
  • 中文版序
  • 前言
  • 序章 中國民俗宗教研究的課題
    • 第一節 中國宗教研究新動態
    • 第二節 道堂研究的視角
    • 第三節 關於道堂的先行研究及本研究的課題
  • 第一章 扶乩的性質
    • 第一節 扶乩及其歷史
    • 第二節 香港的巫術與扶乩
    • 第三節 乩手的成巫過程
    • 結 語
  • 第二章 扶鸞結社中的神與人
    • 第一節 道堂中的扶乩
    • 第二節 通過乩示展開的神與人之間的交流
    • 第三節 扶鸞結社的決策
    • 結 語
  • 第三章 道堂在都市社會香港的社會功能
    • 第一節 作為都市宗教中心的道堂
    • 第二節 道堂的喪葬事業
    • 結 語
  • 第四章 道堂運動的背景—— 清末廣東道教與呂洞賓信仰
    • 第一節 清末廣東道教界
    • 第二節 呂洞賓信仰諸形態
    • 結 語
  • 第五章 清末珠江三角洲地區道堂運動的展開
    • 第一節 初期道堂運動
    • 第二節 光緒年間的道堂運動
    • 結 語
  • 第六章 民國時期廣州呂祖道堂—— 信善堂的人們及其宗教世界
    •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道堂運動
    • 第二節 信善堂的成立
    • 第三節 《為善最樂》的宗教世界
    • 結 語
  • 第七章 戰後的道堂運動與香港道教界
    • 第一節 從廣州至寶台到青松觀—— 戰後道堂雛形的形成
    • 第二節 信善系統的展開過程
    • 第三節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形成
    • 第四節 面向1997 年香港回歸
    • 第五節 跨越1997 年
    • 結 語
  • 終章 道教與扶乩信仰
    • 第一節 香港的道堂與扶乩信仰
    • 第二節 近代廣東道教界形成的關鍵—全真教與呂祖扶乩信仰
  • 附論 廣東省的道觀復興事業—跨國主義、歷史、共同體
  • 附加資料A 以信善紫闕玄觀信眾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統計表
  • 附加資料B 《為善最樂》原文例
  • 日文版(1999)後記
  • 參考文獻
  • 關鍵詞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