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天台智者大師之「中道實相圓頓一乘」之「教觀一體門」思想為詮釋論證主軸,從不共般若義,覺意三味圓頓義,十乘觀法與十境之互融互攝義,即肯定即否定之四句分別論證義,四淨土之圓頓義,乃至於中道圓頓思想之統攝與開顯義等六重義理進路,皆以教觀一體,觀教一如之中心要義,圓融統貫於其間,以開展出「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所圓具之純圓獨妙,一切皆圓妙、圓行、圓成之圓滿究極圓妙義與真實諦理。
- 自 序
-
第一章 智者「不共般若」之中道圓頓理
-
第一節 智者「不共般若」之義涵
-
一、以「四教」義論「不共般若」
-
二、以「四門」義論「不共般若」
-
三、以「二諦」義論「不共般若」
-
四、以「三諦」義論「不共般若」
-
-
第二節 智者「不共般若」圓頓義之開展
-
一、「不共般若」與「中道實相」義之融攝
-
二、「不共般若」顯「圓教」之圓頓義
-
三、「不共般若」佛性化之融通詮釋
-
四、「不共般若」與「化法四教」之融攝與辯證
-
-
-
第二章 智者「覺意三昧」之中道圓頓觀
-
第一節 覺意三昧之義涵與詮釋
-
一、「覺意三昧」之名義
-
二、「圓頓止觀」之四種三昧
-
三、「空日十喻」的「中道實相」觀
-
第二節 「覺意三昧」之「中道圓頓」思想與應用
-
一、「覺意三昧」之「七覺分」與「中道圓頓」觀之道次第
-
二、「覺意三昧」與「六度波羅蜜」之關涉
-
三、「四運心」的論證模式
-
四、「覺意三昧」圓頓觀法之運用與開展
-
-
-
第三章 智者「十乘觀法」之中道圓頓義
-
第一節 「十乘觀法」之義涵
-
一、「十乘觀法」的義理與禪觀
-
二、「十乘觀法」之圓頓道次第
-
三、「十乘觀法」之「相即不二」義
-
-
第二節 「十乘觀法」的「中道圓頓」義之開展
-
一、「十乘觀法」對觀修三昧於事理二觀之應用
-
二、「十乘觀法」與「十境」的互融互攝
-
三、「化法四教」義理對觀下之「十乘觀法」與「十境」
-
-
-
第四章 智者「四句分別」之中道圓頓論證形式
-
第一節 「四句分別」形式於佛教經論的表徵
-
一、「四句分別」形式的定義與內涵
-
二、「四句分別」形式的多重向度
-
三、「離四句絕百非」的核心要義──離外道四執
-
-
第二節 智者對「四句分別」形式之開展與應用
-
一、「因緣四句」與教觀相即義
-
二、「龍樹四句」與「中道實相」義
-
三、「權實四句」與法華開權顯實義
-
四、「涅槃四不可說」與不思議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義
-
-
-
第五章 智者「心淨土淨」之中道圓頓義
-
第一節 佛教淨土之義涵
-
一、佛教諸經論之淨土思想
-
二、佛教之佛身觀
-
-
第二節 智者「心淨土淨」之圓頓思想
-
一、智者「心淨土淨」之論證理據
-
二、三種緣集與四淨土之義理關涉
-
三、《維摩詰經》四教三觀義與四淨土
-
-
-
第六章 智者「中道圓頓」義之統攝與開顯
-
第一節 「中道圓頓」之統貫義與遍攝義
-
第二節 「中道圓頓」之圓展義與妙顯義
-
一、「心性為本」之當體觀
-
二、「一體不二」之相即觀
-
三、「息諍止辯,統貫諸說」之圓融觀
-
四、「教觀法門」之圓遍觀
-
五、「觀修體證」之一如觀
-
六、「哲思辯證」之不二觀
-
七、「義理詮釋」之圓頓觀
-
-
- 參考書目
- 表1-2-1 〈化法四教與不共般若之涵攝表〉
- 表1-2-2 〈四教四門比較表〉
- 表1-2-3 〈三軌成乘與三因佛性三般若之比較表〉
- 表2-2-1 〈「十法界」之四運心行相表〉
- 表2-2-2 〈內外十二行觀之四運心行相〉
- 表3-1-1 〈「十乘觀法」之相即不二義理表〉
- 表3-2-1 〈「十乘觀法」對觀「十境」表〉
- 表3-2-2 〈「化法四教」之「十乘觀法」表〉
- 表3-2-3 〈「化法四教」之「十境」義理表〉
- 表3-2-4 〈「十乘觀法」與「十境」前三境互攝義理表〉
- 表3-2-5 〈「十乘觀法」與「十境」後四境互攝義理表〉
- 表4-1-1 〈諸經論六種型式「四句分別」法義表〉
- 表 4-2-1 〈智者「相即四句」會通一切法義表〉
- 表 4-2-2 〈智者四句分別形式辯證表〉
- 表4-2-3 〈涅槃四不可說義理會攝表〉
- 表4-2-4 〈涅槃四不可說與化法四教會義表〉
- 表5-2-1 〈三觀義對觀因果二義表〉
- 表5-2-2 〈智者四教三觀義與佛國四土對照表〉
- 表6-2-1 〈智者「本體詮釋學」七種論觀與文獻分析─哲學論證架構之比較〉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