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

出版日期
2008/09/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146646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以戴東原思想為討論中心,從中國思想史演變的角度,探討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方法與方法論問題。關於戴東 原思想,本書討論了戴氏的氣論,文化意識,分殊與一體思想等課題:關於乾嘉學術與經典詮釋理論,本書討論了以經釋經,詮釋的主客交融,身體語言義理的一體 性,諸子學源出於經學考據等課題,關於清代儒學思想的典範性,本書討論了儒學淨化運動,清儒論惡之根源,道德與知識相須互持的關係,清儒社群意識之發展等 課題。結論指出,清代儒學思想強調道德與知識的一體性,認為道德律則源出社群秩序的禮而非源出心性,社群意識實貫串有清二百餘年思想發展史,影響所及,此 一意識遂於清末得以更長足的發展,學術思想也由經學獨尊的局面漸變為民國初年的百家爭鳴。
  • 上編 戴東原思想研究
    • 壹‧戴東原「分殊」「一體」觀念的思想史考察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魏晉時期的「有無之辨」
      • 三、《大智度論》的「法性」與「諸相」
      • 四、伊川、朱子的「理一分殊」
      • 五、黃梨洲的「一本萬殊」
      • 六、戴東原的「分殊」與「一體」觀念
      • 七、「一之多」與「多之一」的差異
      • 八、結論
    • 貳‧論戴東原經學中的文化意識
      • 一、清初儒者對「惡」根源的理解
      • 二、「理」的下層建築──東原以禮釋經
      • 三、東原思想是朱子思想的後裔嗎?
      • 四、結論
    • 參‧戴東原氣論與漢儒元氣論的歧異
      • 一、陰陽消息之氣與血氣心知之氣:歧異之一
      • 二、尊卑意識與平等思想:歧異之二
      • 三、宇宙生成論與社群意識:歧異之三
      • 四、結論
    • 肆‧再論戴東原思想中的「理」「欲」問題
      • 一、關於乾嘉考據學的若干複雜性問題
      • 二、劉師培論戴東原
      • 三、問題在「欲」乎?在「理」乎?─「體情遂欲」說的反思
      • 四、歷史感與性善論─「體情遂欲」說的兩個限制
      • 五、結論
    • 伍‧戴東原「群」「欲」觀念的思想史回溯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儒家是禁欲主義嗎?
      • 三、《易經》中的飲食之道及其教化引申
      • 四、飲食、婚配、倫常關係與「禮」之興起
      • 五、「禮」的「群」義及其諸問題
      • 六、先秦時期以「人」為中心的宇宙觀
      • 七、戴東原論「欲」
      • 八、戴東原論「群」
      • 九、結論
  • 下編 乾嘉經典詮釋學研究
    • 陸‧乾嘉學者治經方法釋例
      • 一、歸納與演繹:治經方法二途
      • 二、以經釋經:乾嘉學者治經方法的遠源與近源
      • 三、乾嘉學者治經方法九例
      • 四、結論
    • 柒‧再論乾嘉學者「以經釋經」
      • 一、以經釋經的預設─經傳一體
      • 二、惠周惕論「以經解經」
      • 三、《經義述聞》中的「以經釋經」方法
      • 四、結論
    • 捌‧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
      • 一、儒學淨化運動芻議
      • 二、「用」與「器」:兩個重要觀念
      • 三、結論
    • 玖‧從乾嘉學者經典詮釋論清代儒學思想的屬性
      • 一、學術界討論清代學術屬性問題的回顧
      • 二、清代儒學思想屬性的討論
      • 三、宋明儒的「以理釋經」和清儒的「以經釋經」
      • 四、「以經釋經」與清學之衰微
      • 五、結論
    • 拾‧論清儒經典詮釋的拓展與限制─並試論清代社群意識的發展
      • 一、緣起
      • 二、失落的環節與詮釋的侷限
      • 三、觀察的座標:先秦以「人」為中心的宇宙觀
      • 四、宋儒對宇宙一體思想的發揮
      • 五、清儒對語言與經義關係的創造性詮解
      • 六、試論清儒社群意識的發展
      • 七、結論
    • 拾壹‧高郵王氏父子對《周易》的詮釋
      • 一、前言
      • 二、以爻位訓釋爻辭、爻象
      • 三、以本卦自釋,復以六十四卦互釋
      • 四、以諸經、諸子訓釋《易經》
      • 五、發明本經義例
      • 六、追求全經義例一貫的觀念
      • 七、餘論:方法論的檢討及關於吳皖分派的問題
      • 八、結論
    • 拾貳‧乾嘉治經方法中的思想史線索─以王念孫《讀書雜志》為例
      • 一、問題的提出:治經與治諸子的關係
      • 二、王念孫及其《讀書雜志》簡介
      • 三、《讀書雜志》對諸子義理的發皇
      • 四、結論
  • 引用文獻
  • 人物姓名字號生卒年
  • 詞條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