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上〉
- 序言
-
第一篇 心理治療學派與心理治療技巧
-
第一章 一般心理治療介紹
-
一、「心理治療」的定義
-
二、實施心理治療時所須考慮的因素
-
三、心理治療的分類
-
-
第二章 走入心靈世界-認識心理治療與行爲治療
-
一、心理分析理論
-
二、當事人中心理論
-
三、認知治療理論
-
四、行為治療理論
-
五、結語
-
-
第三章 臨床心理學簡介
-
一、伺謂臨床心理學?
-
二、臨床心理學的主要工作
-
三、心理治療
-
四、結語
-
-
第四章 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個案之一
-
第五章 羅嘉思對助人工作的獻禮
-
一、羅氏理論在心理治療史上的意義
-
二、羅氏對於人性的基本假設
-
三、羅氏理論的美中不足
-
四、情感經驗由認知過程的處理而產生
-
五、對「自我實現是人類基本需求之一」的質疑與新釋
-
六、羅氏理論與儒家學說
-
-
第六章 在厭惡中找出意義來-心理治療個案之二
-
第七章 從心理健康的定義談心理治療技巧的分類
-
一、緒論
-
二、培養良好習慣的治療方法
-
三、減除不良好習慣的治療方法
-
四、補助方法
-
五、摘要與結論
-
六、參考文獻
-
-
第八章 再論心理治療技巧之分類
-
一、前言
-
二、治療技巧分類
-
三、參考文獻
-
-
第九章 談一位缺少男性性格的男人-心理治療個案之三
-
一、對心理不健康的另一種看法
-
二、一個同性戀個案
-
三、摘要
-
-
第十章 從心理健康的定義談測定個人心理健康的方法
-
一、緒論
-
二、測量健康心態的一個新嘗試
-
三、新診斷系統與精神科傳統診斷系統之關係
-
四、新診斷方法的可用工具
-
五、結論
-
-
第十一章 心理測驗的臨床應用
-
一、心理測驗在臨床學的功用
-
二、心理診斷與心理治療應有之關係
-
三、在心理衛生領域裡可試創的一個理論與它對於心理診斷工作之影響
-
四、動態心理健康定義以及它對於心理健康測量之影響
-
五、臨床神經心理學與心理測驗
-
-
第十二章 習慣論的團體輔導
-
一、輔導(治療)的意義
-
二、習慣的意義與分類
-
三、團體輔導的意義
-
四、團體的結構與要素
-
五、此時此地原則的運用
-
六、不談抽象問題而專談具體問題
-
七、談到團體外的事情時把話題拉回到團體內的具體內容
-
八、解釋
-
九、習慣改變的重要原則
-
十、移情的處理
-
十一、摘要
-
-
-
第二篇 良好習慣與幸福人生
-
第一章 不同理論創始人心目中的良好習慣
-
一、何謂心理健康?
-
二、如何增進心理健康?
-
三、何謂良好習慣?何謂不良好習慣?
-
四、習慣是什麼?它與行為、反應有何不同?
-
五、各家理論創始人心目中的良好習慣
-
六、結論與建議
-
七、參考文獻
-
-
第二章 改變個人內在與外在的溝通習慣
-
一、前言
-
二、以溝通習慣試論心理治療
-
三、溝通的定義
-
四、從習慣看溝通的意義
-
五、病患身心特徵對溝通療效的影響
-
六、治療者的心理特徵
-
七、患者與治療者的溝通習慣互動
-
八、人際溝通習慣
-
九、治療溝通原則
-
十、摘要
-
-
第三章 利己行爲
-
一、前言
-
二、利己與自私的區別
-
三、利己行為
-
四、不利己行為
-
五、快樂的標準
-
六、如何判斷是否解決問題或惹來新問題?
-
七、多向溝通系統有助於利己行為的生存
-
八、成熟的利己行為是健康性格與健康社會的基石
-
-
第四章 良好習慣與幸福人生
-
一、前言
-
二、著者介紹
-
三、良好習慣
-
四、培養良好習慣有困難,但不是不可能
-
五、摘要與講後感想
-
-
第五章 談憂鬱•論解愁
-
一、何謂認知輔導?
-
二、認知輔導者心目中的憂鬱症個案特徵
-
三、認知輔導的技巧
-
四、摘要
-
-
第六章 如何讓自己更健康
-
一、什麼是心理衛生?
-
二、綜合性的心理衛生
-
三、心理衛生之道
-
四、如何改變習慣?亦即如何使良好習慣增多,不良習慣減除?
-
五、範例說明
-
六、結語
-
-
-
第三篇 輔導諮商
-
第一章 如何進行個案輔導工作
-
一、什麼叫做輔導工作?
-
二、遇到別人認為需要輔導,但本身認為不需要輔導的「疑似個案」時,該怎麼辦?
-
三、給予健康的心理環境
-
-
第二章 輔導工作人員的訓練-從良好與不良好輔導習慣談起
-
一、前言
-
二、建立良好的輔導者與受輔者間的溝通關係
-
三、培養良好的自我溝通習慣(輔導者本身的)
-
四、幫助受輔者培養良好的自我溝通習慣
-
五、幫助受輔者培養良好的解決問題習慣
-
六、結語
-
-
第三章 輔導人員之心理困境與調適
-
一、七種心理困境
-
二、如何調適困境引起的困難?
-
-
第四章 社會資源在輔導工作之運用
-
一、什麼叫社會資源?
-
二、社會資源的利用與問題解決的關係
-
三、社會資源的利用方式
-
四、範例
-
-
第五章 真情、理性、耐性
-
第六章 知人與助人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