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探討1980年中期至今,玉里榮民醫院的工作人員,在思索如何為長期滯留醫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尋找一個安身立命處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知識理念。內容從臨床實務出發,以玉里榮民醫院、玉里鎮、全省三個層次治療性社區為研究場域,透過病患、家屬、雇主以及工作人員的敘事,探討不同的主體與精神疾病相遇的過程與經驗,讓讀者充分了解醫療社工並不只侷限於醫院圍牆內。
- 序/林知遠副院長
- 序-後山社工一步一腳印的堅持╱王增勇助理教授
- 序-媒介轉向的新專業實踐/蔡篤堅教授
- 自序
- Ⅰ問題分析
-
Ⅱ文獻回顧
-
一、精神復健玉里模式的回顧
-
二、以玉里榮民醫院為基礎的治療性社區
-
-
Ⅲ研究架構
-
一、方法論的探索
-
二、研究場域
-
三、研究方法
-
-
Ⅳ病患網絡-異己相逢的旅程
-
一、異己相逢的旅程
-
二、體悟「我」與「那不是我」的過程
-
三、把台北的還給台北
-
-
Ⅴ家屬網絡-專業的家屬團體
-
一、與精神疾病相遇
-
二、成為精神病患家屬
-
三、家屬團體的行動過程
-
-
Ⅵ社區網絡-醫院邊界的延伸
-
一、治療性社區的延伸
-
二、精神病患來到玉里
-
三、與精神疾病相遇
-
四、雇主成為自然的支持者
-
五、友善的鄰居
-
-
Ⅶ專業社群網絡
-
一、成為精神醫療的專業社群
-
二、玉里榮民醫院工作人員所面對的困境與改變
-
三、專業社群的認同與反思
-
-
Ⅷ總結-慢性精神病患治療性社區的在地實踐
-
一、以「人」為出發的精神疾病照顧
-
二、慢性精神病患治療性社區的時代意義
-
-
後記 研究者的反身性
-
一、我是被精神病人找到的
-
二、社工專業養成過程,受到三位醫師的鼓勵與支持
-
三、我是用心理距離在跟人互動
-
四、學習傾聽無聲的語言
-
五、讓文本說話
-
- 參考資料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