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屋簷下的交會: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762717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精神失序
對一個人、一個家庭
會產生什麼影響?

說起精神病人,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媒體報導的混亂與攻擊行為,認為他們是「不定時炸彈」;在街上看到行為比較特殊的人,不管那個人是自言自語、身體前後搖動,都管他為「有病」。

這個「有病」,通常指的就是精神疾病,但實際上那個人是不是,不得而知。

多數人對於精神失序者的認知,常常來自於刻板印象,而一個人一旦被賦予刻板印象,就失去了各自的名字、容貌與性格,只剩下一個標籤:精神病人。

但,精神病人真實的生活樣貌,究竟是如何?
身為精神失序者的家屬,又是什麼心情?

本書是資深社區關懷訪視員,與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屬相遇的生命故事。
工作期間,他走進社區,凝視失序者的日常生活,聆聽家屬受苦的經驗。
作者將他訪視的所見所聞,透過二十個主題,呈現精神失序者在社區生活的「異」與「非異」,以及家屬面對的諸多難題。

其中有著精神失序者遭社會排除與歧視之苦;也有著家屬之間的衝突、矛盾、吶喊與無奈;但也有人性發出的微光,讓失序者在社區或職場,擁有一個可以呼吸空間的暖心故事。

對於如何靠近服務對象的生活世界,作者也從助人工作者的角度提出許多反思。尤其討論了如何以「互為主體性」、同而為「人」的姿態,貼近對方的世界。

全書分為三篇:第一篇為精神失序者的日常生活;第二篇描繪的是精神失序者家屬的陪病生活;第三篇寫社關員是誰,工作性質,以及對制度的省思與批判,也寫作者和精神失序者及家屬相遇的經驗。

透過這些故事,希望大眾對於精神失序者有更立體的認識,撕下標籤與刻版印象,看見他們身而為人的模樣,在病人這個身分之外,他們更是某人的阿嬤、媽媽、父親、姊姊、丈夫、孩子、鄰居與朋友。
※本書作者版稅將捐贈25%給台灣民間社區精神復健機構、25%給「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
【什麼是社區關懷訪視員?】
台、澎、金、馬各縣市衛生局依「精神病社區關懷訪視計畫」直聘或委外醫院聘僱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須具備護理、職能治療、心理、社工等背景才能從事。社區關懷訪視員的任務除掌握社區精神病人病情穩定程度,並提供必要的醫療協助外,也幫忙多重困境的服務對象與家庭連結資源。踏入社區與入家服務是他們主要的工作模式。部分社區關懷訪視員須兼自殺通報個案關懷業務,從業人數若將精神病與自殺通報兩計畫分開估算,全台大約100位。
  • 開展一段互為主體的疾病書寫/吳易澄
  • 感同身受病人及家屬的痛/邱爸
  • 推薦序/潘正德
  • 推薦序/萬育維
  • 作者序
  • 生命的意外之旅--拓印一段助人工作的足跡
  • 第一篇 精神失序者的日常
    • 流行音樂、廟宇供桌上的准考證、孩子的操場
    • 一家之主
    • 以少成音 以缺合奏
    • 家鎖與「開」「關」
    • 好手好腳
    • 失速男(人)生
  • 第二篇 家屬的陪病生活
    • 未完(成)的問號
    • 家的模樣
    • 欲走無路
    • 護送就醫 × 強制住院邊緣記事
    • 複數家庭
    • 抵家
    • 你的心情,我的天氣
  • 第三篇 社關員與他們,還有自己
    • 幻化為光
    • 詐騙集團
    • 33908
    • 可以當朋友嗎?
    • 邊界混生
    • 關懷之始
    • 迷惘天平
  • 附錄 台灣的社區精神復健資源
  • 編輯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