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反思台灣論:台日批判圈的內部對話

出版日期
200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867748417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二零零一年二月,小林善紀《台灣論》的譯本在台發行,引起了軒然大波,卻也提供了台日兩地批判圈開始以群體的形式進行對話的契機。對話的目的在於共同重新面對殖民歷史與人民記憶,透過比較與理解,才能逐步走出殖民主義與冷戰的陰影、走向東亞區域性和解的起點。相對於台日主流政治中的殖民戀舊及鄉愁,本書呈現了兩地批判圈之間一連串互動中的緊張關係,是台日之間開啟具有反思後∕殖民問題的一手重要歷文獻。
  本書分為譯文選、回應與批判、對話等部分。選錄台日兩地重要學者對於《台灣論》的闡發,為深入研究台灣問題的重要參考。
  • 第一部分 出版說明
    • 《台灣論》所觸發台日批判圈對話的契機 陳光興
    • 日本左翼、右翼言論光譜裡的台灣圖像 黄紹恆
  • 第二部分 《超越小林善紀〈台灣論〉》譯文選
    • 1.序文 我們與小林善紀先生的距離 九川哲史
    • 2.小林善紀「台灣獨立論」的問題性 松永正義
    • 3.超越自我肯定的「故事」 駒込武
    • 4.作爲研究方法的台灣-日本對台灣的關注 川島真
    • 5.戰後台灣的族群問題與「日本」(備忘錄) 丸川哲史
    • 6.從《台灣論》思考台灣和韓國 道上知弘
    • 7.日本戰後的思想和民族主義 松永正義
    • 8.企圖利用「台灣獨立」製造「戰爭」的小林善紀 上衫聰
    • 9.戰爭記憶與民族主義在東亞的交錯 村井寬志
    • 10.嫌惡中國人的表象 轡田龍藏
    • 11.從東亞的廣度思考《台灣論》•新民族主義 姜尚中
  • 第三部分 台社論壇之一:對小林《台灣論》引發多重效應的回應與批判
    • 一•論壇介紹
    • 二•引言人發言
    • 三•發言人書面文章
      • 壹•馮建三:《台灣論》,不能放過
      • 貳•鄭鴻生:解開台灣人心中的結
      • 參•夏鑄九:殖民的現代性
      • 肆•郭譽孚:由痛惜台灣史看「台灣論」和「哈日風」
      • 伍•陳光興:日本右翼思想的台灣效應
      • 陸•李朝津:認識小林《台灣論》,建立自我批判空間
      • 柒•趙剛:摘掉部族主義緊箍咒
    • 四•回應與討論
  • 第四部分 台社論壇之二:跨國閱讀《台灣論》:日本與台灣批判圈的對話
    • 一•引言人發言
      • 壹•松永正義
      • 貳•丸川哲史
      • 參•張玉芬
      • 肆•石振弘
      • 伍•王蘋
      • 陸•莫那能
      • 柒•黃紹恆
      • 捌•錢永祥
      • 玖•于治中
    • 二•回應與討論
  • 第五部分 台社論壇之三:再次反思《台灣論》:台日批判圈的內部對話
    • 一•台日批判圈對話問題的提起
    • 二•台日對話之一
      • 壹•主講人:駒込武
      • 貳•回應人:鄭鴻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
      • 參•問題討論
    • 三•台日對話之二
      • 壹•主講人:丸川哲史(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 貳•回應人:趙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
      • 參•問題討論
    • 四•台日對話之三
      • 壹•主講人:池上善彥(《現代思想》主編)
      • 貳•回應人:沈松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
      • 參•問題討論
  • 第六部分 後序
    • 如何批判《台灣論》?-談《台灣論》與台灣後殖民研究的一些問題 萬毓澤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