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邊緣儒學與非漢儒學:東亞儒學的比較視野(17-20 世紀)
本書匯聚了各種「邊緣」與「非漢」儒學的面貌與課題,凸顯了從地域、族系或社會階層等不同「邊緣」與儒學關聯的多樣性。其探討主題,就地理意義的邊緣來說,包含日本、琉球、內蒙古、臺灣、東南亞等地的儒學;範圍所及從中國到域外,從內陸到海洋。就族系意義而言,從臺灣、海外的漢人到域內外非漢民族。就社會意義的邊緣而言,則涉及耶穌會士、中國天主教人士以及東南亞華人移民與臺灣的常民生活。就思想意義的邊緣來說,除了日、琉以及蒙古等非漢民族之不同層面的儒學受容與轉化問題外,亦包含臺灣、東南亞等漢人海洋移民社會有別於中原主流儒學的發展過程與效應。這些論文的內容,多同時涉及不同層面意義的「邊緣性」,體現本書從「核心/邊緣」、「漢/非漢」的理論意義,以及以豐富「邊緣」意涵開發儒學議題的構想。
- 引言|黃麗生
- 壹、談日本儒學的「制度化」:以十七至十九世紀為中心|辻本雅史著、田世民譯
- 貳、琉球對儒學的受容|上里賢一著、陳瑋芬譯
- 參、明末耶穌會士對「理」的詮釋及其影響:「理一分殊」與分科之理的遭遇|徐光台
- 肆、清代蒙古族的漢文創作及其儒學|雲 峰
- 伍、清代蒙譯儒學典籍及其流傳|白‧特木爾巴根
- 陸、儒學蒙古化與尹湛納希的近代民族啟蒙思想|扎拉嘎
- 柒、從布袋戲「雲洲大儒俠」看儒學在臺灣的常民化|張崑將
- 捌、論儒家思想在當代馬來群島的轉化與難題|鄭文泉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