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1947 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出版日期
2019/12/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863308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小說家舞鶴有部作品叫《餘生》,循莫那魯道遺族的視角與話語,重塑並拆解霧社事件歷史,並細緻梳理倖存者那失語的哀傷。餘生,自是立在現在清流部落的紀念碑名字,但這兩個字,清晰地傳達了在歷史中遭踐踏殺戮後,唯一具體存留的意象。
大災難,或是破壞性事件,會直接衝撞某些人的人生,他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出現斷裂,生活會跌落谷底。但只要他沒有死去,就仍得天天睜眼,日日呼吸,繼續過活,將日子過下去,過得平常。只是這種日常,對那些人來說,已不像過往,而是夾帶著複雜的情緒和記憶,面對不同的處境與未來。
因此,「餘生」不只賽德克族獨有,台灣這塊土地在不同時期,承受不同殖民者的暴力對待,族群相殘,尤其是二二八乃至其後的白色恐怖,更是台灣幾個世代都無以迴避的歷史創傷,這傷仍未癒合,整個社會卻馴服黨國與歲月的碾壓,彷若失憶。只留倖存者度過餘生。但人生已經脫離尋常軌道的他們,又怎麼在這世道裡如常生活?
包含《餘生》在內的若干台灣版「傷痕文學」的書寫或創作,大抵都是這樣的方向。我一直認為,文學或是文化創作,是一種封存時代樣貌的媒介,透過具創造力的方式,製造某種斷代史。它並不只是要將歷史傳遞下去而已,還必須讓人瞭解、同理,甚至反思且警惕。錯誤不能重複,傷害不可再來。
從這角度看來,《1947 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從書名到內容,也都有這樣的企圖,作者不只重現二二八(或白恐)那段歷史背景,刻劃經歷者的思想與行動,甚至描述他們(後代)如何活下來,或是如何面對生活。例如施儒珍的孩子與他們那躲在牆裡大半生的父親,例如張七郎那再嫁媳婦生下的女兒,如何發現上一代的悲劇。透過非虛構書寫形式,這本書能讓讀者進入主角經歷的情境,跟隨著他們走過那個時代,一起思考、行動,並感覺他們的掙扎與疼痛。這樣的書寫策略,超越了過去單一當事人的口述故事,可以給予更廣闊的視角,給予更深刻的體會。
  • 序1 永誌不忘之外/吳易叡
  • 序2 《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推薦/阿潑
  • chapter 1-1 導讀一.在故事開始之前:吾輩台灣文史青年如何重寫二二八?/陳允元
  • chapter 1-2 導讀二.不在二二八的時候討論二二八/鄭清鴻
  • chapter 2-1 牆裡的青年:新竹二二八與施儒珍/蕭鈞毅
  • chapter 2-2 八芝林三少年──郭琇琮、曹永和、施朝暉與他們的二二八/藍士博
  • chapter 2-3 畫裡畫外──張李德和的逸園興衰與陳澄波的故事/陳令洋
  • chapter 2-4 放送與收束:電波在二二八說的故事/王俐茹
  • chapter 2-5 二二八的遺緒:大內鄉的大逮捕/李思儀
  • chapter 2-6 掙困的靈魂/王順仁
  • chapter 2-7 林家人的奧德賽/許宸碩
  • chapter 2-8 再婚的生存牌坊/林雅婕、劉承欣
  • chapter 3 後記:創造新世代的集體追尋,那不熄滅的一點點光/藍士博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