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擎舉「嘉農精神」的火炬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11/03/01
閱讀格式
:
EPUB
ISBN
:
9789868510685
從1997年3月5日於嘉義市皇嘉大飯店召開之「第一次索回校友地促進會」至今已十四餘年,發起人張岳楊老先生已是白髮蒼蒼的九旬長者,惟其對於索回嘉農校友地之信念從未動搖。
嘉義農林學校,日治時代設立之台灣第一所農業學校,設立以來培養許多農業人才,為台灣農業現代化奠下穩定之基礎;但設立後也見證台灣嘉義地區自日治時代、二次大戰、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件等重大歷史事變,記錄了學生在校園之歡笑,也承受了國家災難之悲痛。
1934年島內庸明校長任內為擴建校地,集全校師生之力購入下路頭段(位嘉義市民生南路)土地約十七甲,命名「瑞穗農場」;在全校師生努力之下,整地、植林,完成遷校之重大工作,為嘉義農林學校帶向另一里程碑。十七甲之土地於1937年由州廳編列預算收購,所獲款項經嘉農師生同意,用於購買另四甲校地,並暫以當時校長鹿討豐雄名義登記,此亦為事後所稱之「校友會地」,又稱「瑞穗農場」。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嘉義農林學校」更名為「省立嘉義農業職業學校」,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前述四甲土地竟被認為係前校長日籍人士鹿討豐雄先生之私有土地,遭到沒收,嘉農師生之心血在一夕之間消失殆盡。
透過張岳楊老先生擔任和平日報記者期間所記錄之手稿,可窺見二二八事件當時的紛亂與不安;1997年3月,嘉農校友為回復歷史之真相,索回屬於嘉農師生之榮耀,決意展開長達十四年之抗爭。
時至今日,「嘉農精神」並未因二二八事件後校地被沒收而消滅,當初與師長、
同學胼手胝足,開墾遷校之回憶,仍深藏在當時代的每一位嘉農校友心中。透過本書詳實記載嘉農校友索回校地之奮鬥過程,讓人更覺應珍惜身邊所有,守護所愛的一切。
嘉義農林學校,日治時代設立之台灣第一所農業學校,設立以來培養許多農業人才,為台灣農業現代化奠下穩定之基礎;但設立後也見證台灣嘉義地區自日治時代、二次大戰、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件等重大歷史事變,記錄了學生在校園之歡笑,也承受了國家災難之悲痛。
1934年島內庸明校長任內為擴建校地,集全校師生之力購入下路頭段(位嘉義市民生南路)土地約十七甲,命名「瑞穗農場」;在全校師生努力之下,整地、植林,完成遷校之重大工作,為嘉義農林學校帶向另一里程碑。十七甲之土地於1937年由州廳編列預算收購,所獲款項經嘉農師生同意,用於購買另四甲校地,並暫以當時校長鹿討豐雄名義登記,此亦為事後所稱之「校友會地」,又稱「瑞穗農場」。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嘉義農林學校」更名為「省立嘉義農業職業學校」,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前述四甲土地竟被認為係前校長日籍人士鹿討豐雄先生之私有土地,遭到沒收,嘉農師生之心血在一夕之間消失殆盡。
透過張岳楊老先生擔任和平日報記者期間所記錄之手稿,可窺見二二八事件當時的紛亂與不安;1997年3月,嘉農校友為回復歷史之真相,索回屬於嘉農師生之榮耀,決意展開長達十四年之抗爭。
時至今日,「嘉農精神」並未因二二八事件後校地被沒收而消滅,當初與師長、
同學胼手胝足,開墾遷校之回憶,仍深藏在當時代的每一位嘉農校友心中。透過本書詳實記載嘉農校友索回校地之奮鬥過程,讓人更覺應珍惜身邊所有,守護所愛的一切。
-
序
-
擎舉「嘉農精神」的火炬/張博雅
-
珍惜身邊所有,守護所愛的一切/江義雄
-
-
歷史的十字路口
-
張岳楊與許世賢的故事
-
時空錯置的新聞
-
那個時代——歷史也徘徊於十字路口
-
-
不忍 「事如春夢了無痕」
-
剪不斷,理還亂——嘉農校友地的來龍去脈
-
追蹤一片消失之地
-
嘉農人對台灣農業的理想與堅持
-
-
嘉農與二二八歷史
-
從二次大戰到二二八
-
嘉農人與二二八
-
嘉農校史與二二八
-
-
台灣社會發展與轉型之縮影
-
農業
-
體育
-
嘉農與台灣社會發展之結構性關係
-
-
擎舉「嘉農精神」的火炬
-
跨越半世紀的公平與正義
-
代代相傳的「嘉農精神」
-
-
大事紀
-
索回嘉農校友地之經過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