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瑜伽經:身心合一的修煉
◎《瑜伽經》是一本古老的印度梵文經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本書是目前少有的完整中譯本。
◎《瑜伽經》只有精簡的196句,卻字字珠璣,涵攝之內容浩瀚如海,蘊含之智慧能令人明心見性。
◎《瑜伽經》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同源,不但描述身心兼修的法門,同時闡明「心」是萬法的源頭。
《瑜伽經》是一門「佛教心理學」,由佛陀親自教授,旨在幫助我們認清自心和認清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人生的重點不是外在發生了什麼,而是內心「如何解讀」發生了什麼,
只要心能轉變(轉念),外在的世界就跟著轉變(轉境)——幸運的是,如何解讀操之在我。
《瑜伽經》有一套將煩惱「妄心」轉為清淨「真心」的方法,開顯出真心就能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而「佛性」就是清淨的真心,本自俱有、不假外求,但是被煩惱層層障蔽,
而「佛法」,就是如何將佛性從煩惱開顯出來的方法。
◎《瑜伽經》只有精簡的196句,卻字字珠璣,涵攝之內容浩瀚如海,蘊含之智慧能令人明心見性。
◎《瑜伽經》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同源,不但描述身心兼修的法門,同時闡明「心」是萬法的源頭。
《瑜伽經》是一門「佛教心理學」,由佛陀親自教授,旨在幫助我們認清自心和認清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人生的重點不是外在發生了什麼,而是內心「如何解讀」發生了什麼,
只要心能轉變(轉念),外在的世界就跟著轉變(轉境)——幸運的是,如何解讀操之在我。
《瑜伽經》有一套將煩惱「妄心」轉為清淨「真心」的方法,開顯出真心就能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而「佛性」就是清淨的真心,本自俱有、不假外求,但是被煩惱層層障蔽,
而「佛法」,就是如何將佛性從煩惱開顯出來的方法。
- 序言
- 導讀
-
三摩地品
-
1.1 現在,傳授「瑜伽」修行法。
-
1.2「瑜伽」能止息心的波動。
-
1.3 如此,「見者」得以安住在真相。
-
1.4 否則,(見者)會認同心的波動。
-
1.5 波動有五種,沒煩惱和有煩惱的。
-
1.6 波動有「正量、顛倒、妄想、睡眠、憶念」。
-
1.7「正量」是聖教量、比量、現量。
-
1.8「顛倒」是對「色法」本質產生錯謬的認知。
-
1.9「妄想」是以「名言」逕自認知事物而無實義。
-
1.10「睡眠」是缺乏「所緣緣」的波動。
-
1.11「憶念」是不忘曾經歷之境。
-
1.12 止息波動的方法是「修行」和「離慾」。
-
1.13「修行」是努力穩定(心的)波動。
-
1.14 恆常不輟和孜孜不倦是「修行」的基礎。
-
1.15 對所見聞之境不起貪愛、或產生貪愛後能制伏就是「離慾」。
-
1.16 最上乘的離慾是慧解「一真法性」變現的「三相(性)」。
-
1.17 止觀的修行伴隨「粗尋、細伺、喜樂、我執」。
-
1.18 即使修行已捨離所緣,仍在第八識留有習氣種子。
-
1.19 甚至修到無形無色,仍受「生有」之所緣。
-
1.20 須要其他修行法(才能解脫):信、勤、念、定、慧。
-
1.21 堅定力行,很快就會臨近(解脫)。
-
1.22 而(修行人)有上根、中根、下根之別。
-
1.23(上根之人)在每個當下臣服「自在天」。
-
1.24「自在天」是殊勝的「一真法性」,不受「異熟識」的業種子所染。
-
1.25 自在天也是一切智的種子。
-
1.26 祂的存在超越了時間,成就的大師與之同體。
-
1.27 祂的表記咒音為「唵」OM。
-
1.28 反覆修持並悟得「唵」OM 的真實義。
-
1.29 當下「思心所」證得「現量」,「障礙」消失。
-
1.30(中、下根之人)有八種煩惱障礙:疾病、昏沉、懈怠、放逸、不正知、掉舉、失念、散亂。
-
1.31「散亂」的心伴隨痛苦憂愁,(導致)身體不穩、呼吸不順。
-
1.32 對治(煩惱)的修行法是以「一實義」為所緣。
-
1.33 以「樂者予慈、苦者予悲、善者予喜、惡者予捨」為觀修之所緣境,可令心清淨。
-
1.34 或以放鬆的「出息而後轉息」為所緣境。
-
1.35 或以流轉的「緣起觀」為所緣境,末那識因被駕馭而安住。
-
1.36(因安住)而現出光明無憂。
-
1.37 或令心無貪的所緣境。
-
1.38 或以深睡的智夢為緣。
-
1.39 選擇適性的觀法修得「禪那」。
-
1.40 觀修「所緣」至無形、高深之境,就是止觀雙運。
-
1.41「能取」安住在「所取」的觀修過程,心的波動變得微弱且呈現出摩尼寶珠般的明亮,猶如能、所合一的狀態稱為「三摩缽底」。
-
1.42 此時,名言(能取)和事義(所取)是混淆的,以「加行分別智」作尋思,是為「有尋三摩地」。
-
1.43(能取)念念清淨,(所取)猶如現出唯義的自相空明,是為「無尋三摩地」。
-
1.44 同此,對所觀境的伺察與否,又可分為「有伺、無伺」。
-
1.45 細伺的所觀境可延伸至無形。
-
1.46 然而仍是「有漏種子三摩地」。
-
1.47「無伺三摩地」成就之「正智」開顯出「如來自性」。
-
1.48「實相般若」在那。
-
1.49 不同於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所緣之外境為真實的勝義。
-
1.50 第八識有漏的餘習種子「轉捨」。
-
1.51 成就「無漏種子三摩地」,一切皆為寂滅的清淨種子。
-
- 重要名詞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