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要目標為介紹五經各卷書的文學內容、經文形成過程以及神學主題,同時也延伸各卷書的後續詮釋影響。盼望五經各卷書所觸及的不同內容與主題可以引發讀者興趣與好奇,進一步深入探討經文對我們現代世界與信仰生活的啟發與挑戰,邀請我們在生活各層面做適當回應,讓經文與我們的生活實況深入對話。
【作者簡介】
曾宗盛
出生於台東,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自1999年任教於台灣神學院/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舊約聖經相關課程,包括聖經釋義、舊約導論、創世記、士師記、耶利米書和約伯記等。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感謝Pinuyumayan原住民區會教會的接納,可以共同參與在原住民基督信仰的人生朝聖旅程。近年作者也在台灣大學兼任通識課程,教授「猶太文化」和「希伯來經典與世界文明」。
本書的主要目標為介紹五經各卷書的文學內容、經文形成過程以及神學主題,同時也延伸各卷書的後續詮釋影響。盼望五經各卷書所觸及的不同內容與主題可以引發讀者興趣與好奇,進一步深入探討經文對我們現代世界與信仰生活的啟發與挑戰,邀請我們在生活各層面做適當回應,讓經文與我們的生活實況深入對話。
【作者簡介】
曾宗盛
出生於台東,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自1999年任教於台灣神學院/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舊約聖經相關課程,包括聖經釋義、舊約導論、創世記、士師記、耶利米書和約伯記等。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感謝Pinuyumayan原住民區會教會的接納,可以共同參與在原住民基督信仰的人生朝聖旅程。近年作者也在台灣大學兼任通識課程,教授「猶太文化」和「希伯來經典與世界文明」。
- 縮寫表
- 推薦序一
- 推薦序二
- 推薦序三
- 致謝
- 序言
-
導論:五經的結構與內容特色
-
前言
-
1. 有關五經研究的歷史
-
1.1 五經的形成
-
1.2 五經的完成
-
-
2. 五經的內容特色
-
2.1 五經的時間架構與內容長度的分配比例不均
-
2.2 五經裡土地應許尚未實現
-
2.3 五經為了回應被擄歸回以後的色列人民的需要
-
-
3. 五經的結構與分段
-
3.1 五經的結構
-
3.2 五經內容的分段
-
-
3. 五經的重要主題
-
結語:五經給予現代讀者的啟發
-
附錄一:六經內容的簡表
-
-
第一章 創世記
-
前言
-
1. 創世記的結構與分段
-
2. 創世記一~十一章:遠古敘述
-
2.1 創一~十一內容大要
-
2.2 創一~十一經文段落的形成
-
2.3 創一~十一的文學類型
-
-
3. 創世記十二~五十章:以色列的男女祖先故事
-
3.1 創十二~五十內容大要
-
3.2 有關四代家族的敘述
-
3.3 創世記中的女性故事
-
3.4 創十二~五十經文段落的形成
-
-
4. 創世記的神學主題
-
4.1 創一~十一的神學主題
-
4.2 創十二~五十的神學主題
-
-
5. 創世記的後續影響
-
問題與討論
-
附錄:有關創世記六~九大洪水故事
-
1. 創世記六~九融合兩種版本的大洪水故事
-
2. 古代近東不同版本的大洪水故事
-
3. 創世記大洪水故事的含意
-
4. 創九1–17大洪水之後的應許
-
-
-
第二章 出埃及記
-
前言
-
1. 出埃及記的結構與分段
-
2. 出埃及記各段落段內容大要
-
2.1 出一1~十五21 第一段落:以色列人在埃及
-
2.2 出十五22~十八27 第二段落:以色列人穿越曠野
-
插曲:出十五~十八曠野旅程與其延伸意義
-
曠野的延伸意義
-
2.3 出十九1~四十38 第三段落: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
-
-
3. 出埃及記十九~四十的律法與敘述
-
3.1 出十九~二十四:西奈山的啟示與立約
-
3.2 出二十五~三十一:建造會幕與祭祀器具的規劃
-
3.3 出三十二~三十四:毀約與重新立約
-
3.4 出三十五~四十:建造聖所與聖器
-
3.5 以色列在曠野建造聖所:簡圖(出三十六~三十八,四十)
-
-
4. 出埃及記的歷史背景
-
4.1 出埃及事件的歷史時期?
-
4.2 西奈山的字源與地點
-
-
5. 出埃及記經文段落的形成
-
6. 出埃及記的神學主題
-
6.1 出埃及與恢復創造的完整
-
6.2 歷史經驗中的奴役與壓迫
-
6.3 上帝自我的啟示
-
6.4 上帝的拯救是解放
-
6.5 出埃及是不斷的經驗與啟發
-
6.6 解放進入曠野
-
-
7. 出埃及記的後續影響
-
問題與討論
-
附錄:一套十誡、兩種版本(和合本2010 版)
-
-
第三章 利未記
-
前言
-
1. 利未記的結構與分段
-
2. 利未記各段落內容大要
-
2.1 利一~七第一段落:祭物的條例
-
2.2 利八~十第二段落:祭司就任聖職和獻祭禮儀的開始
-
2.3 利十一~十六第三段落:日常生活中的潔淨與不潔淨
-
2.4 利十七~二十六第四段落:聖潔法
-
2.5 利二十七附錄和結語
-
2.6 神聖時間、空間、人員與儀式
-
-
3. 利未記經文段落的形成
-
4. 利未記的神學主題
-
4.1 獻祭與祭物
-
4.2 祭司人員
-
4.3 聖潔與潔淨
-
4.4 倫理上的聖潔與土地
-
-
5. 利未記的後續影響
-
問題與討論
-
-
第四章 民數記
-
前言
-
1. 民數記的結構與分段
-
2. 民數記如何分段,學者們提出不同觀點
-
2.1 人口普查的名單(一,二十六)
-
2.2 曠野中的旅程與新舊世代交替
-
-
3. 民數記各段落的內容大要
-
3.1 民一1~十10 在西奈山準備出發
-
3.2 民十11~二十13 從西奈山出發,進入曠野
-
3.3 民二十14~二十五18 從加底斯到摩押地
-
3.4 民二十六1~三十六13 以色列人第二代在摩押地,等待進入迦南地
-
-
4. 民數記經文段落的形成
-
5. 民數記的神學主題
-
5.1 上帝通過代言人傳達信息
-
5.2 在曠野中的旅程
-
5.3 新舊世代的交替
-
5.4 形塑身分認同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話
-
5.5 以色列人與外族人的關係
-
-
6. 民數記的後續影響
-
問題與討論
-
-
第五章 申命記
-
前言
-
1. 申命記在舊約中的位置
-
2. 申命記的結構與分段
-
3. 申命記各段落內容大要
-
3.1 申一1–5 書首前言
-
3.2 申一6~四43 回顧從何烈山到約旦河東岸的旅程
-
3.3 申四44~二十八68 申命記律法的核心內容
-
3.4 申二十九~三十一與新一代以色列人的立約
-
3.5 申三十二~三十四摩西最後的詩歌、過世與埋葬
-
3.6 摘要
-
-
4. 申命記經文段落的形成
-
5. 申命記的神學主題
-
5.1 申命記的神學觀點
-
5.2 申命記是上帝的律法
-
5.3 節期與慶典
-
5.4 律法中更新的動力
-
5.5 對祖先的應許與認同危機
-
-
6. 申命記的後續影響
-
問題與討論
-
-
附錄 五經研究的歷史回顧與近況發展
-
前言
-
1. 五經形成理論的早期發展
-
2. 底本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
2.1 威爾豪森的新底本理論與後續
-
2.2 底本理論的時代背景
-
-
3. 底本理論的修正與完成
-
3.1 黑爾曼.袞克爾(Hermann Gunkel)的形式歷史方法
-
3.2 馬丁.諾特(Martin Noth)的口述傳統歷史方法
-
3.3 馮拉德(Gerhard von Rad)的底本理論研究
-
-
4. 對新底本理論提出質疑
-
4.1 約翰.范.賽特斯(John van Seters)提出補充模式
-
4.2 漢斯.史密德(Hans H. Schmid)雅威文學來源轉成申命記
-
4.3 洛爾夫.任多爾夫(Rolf Rendtorff)放棄新底本理論,重拾補充理論
-
-
5. 五經形成理論繼續發展出不同模式
-
5.1 維持新底本理論的後續模式
-
5.2 布倫姆(Blum)五經形成理論
-
5.3 閔斯特五經形成模式(Münsteraner Pentateuchmodell)
-
5.4 格爾茲(Gertz)五經形成理論
-
-
6. 公元2000 年以後有關五經形成的討論
-
6.1 祭司著作以前的資料(pre-P)
-
6.2 祭司著作(P)
-
6.3 祭司著作以後的編輯(post-P)
-
6.4 五經最終編輯成書:波斯帝國統治時期
-
6.5 有關五經最後編輯的時代氛圍
-
-
- 結論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