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擅長將哲學融入生活的曾昭旭老師,深入《莊子》內七篇,透過引述原文,翻譯成白話,並詳細解說其中隱藏的奧祕,讓我們輕鬆了解道家獨到的生活智慧。
《莊子‧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精研中國義理、生命哲學的曾昭旭,認為莊子是在哲學、文學都達到高明圓妙之境的第一人,因此歷代的詩人、文人、藝術家,幾乎沒有人不喜歡莊子的,所以他以深入淺出之筆,從文學、哲學角度詮釋莊子,並佐以現代人的生活事件、常見的困惑。在文與理,今與古之間,尋找現代人安頓身心之道。
曾昭旭重新詮釋《莊子‧內篇》,從〈逍遙遊〉始到〈應帝王〉結束,每篇皆引原文翻譯成白話文,並逐句解析,如〈逍遙遊〉中的鯤鵬之喻,暗示人莫執著名相,要隨時放下事實名相的束縛,回歸到生命的自在逍遙;〈養生主〉裡的庖丁解牛,卻點人在世間所以會煩惱不自由,主因不在環境惡劣而在自己心中堵塞著種種成見;而〈齊物論〉中子綦與子游師徒的對話闡述「吾」與「我」的差異,〈人間世〉則借孔子之口闡述如何不受人際關係所累以得自由;〈德充符〉則是以一個遭受刖刑的跛者王駘,討論如何不受不正常的形貌所累以得自由。〈大宗師〉則是探討生死之觀,透過子祀、子輿、子犂、子來這四個好朋友,談如何輕鬆面對病痛與死亡。最後一篇的〈應帝王〉則是莊子的政治哲學,他不談如何施政,而是著重在為政者的心態到底是愛人民還是利用人民之上。
莊子以哲學的觀點,文學的語法,運用寓言故事,隱射生命本質與義理,闡述理想的生命哲學。透過曾昭旭的詮釋,讓我們可以了解莊子人生哲學的終極理想,了解文學的高妙之處,進而持續修為成為真正的人,並達到逍遙自在過生活的目標。
《莊子‧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精研中國義理、生命哲學的曾昭旭,認為莊子是在哲學、文學都達到高明圓妙之境的第一人,因此歷代的詩人、文人、藝術家,幾乎沒有人不喜歡莊子的,所以他以深入淺出之筆,從文學、哲學角度詮釋莊子,並佐以現代人的生活事件、常見的困惑。在文與理,今與古之間,尋找現代人安頓身心之道。
曾昭旭重新詮釋《莊子‧內篇》,從〈逍遙遊〉始到〈應帝王〉結束,每篇皆引原文翻譯成白話文,並逐句解析,如〈逍遙遊〉中的鯤鵬之喻,暗示人莫執著名相,要隨時放下事實名相的束縛,回歸到生命的自在逍遙;〈養生主〉裡的庖丁解牛,卻點人在世間所以會煩惱不自由,主因不在環境惡劣而在自己心中堵塞著種種成見;而〈齊物論〉中子綦與子游師徒的對話闡述「吾」與「我」的差異,〈人間世〉則借孔子之口闡述如何不受人際關係所累以得自由;〈德充符〉則是以一個遭受刖刑的跛者王駘,討論如何不受不正常的形貌所累以得自由。〈大宗師〉則是探討生死之觀,透過子祀、子輿、子犂、子來這四個好朋友,談如何輕鬆面對病痛與死亡。最後一篇的〈應帝王〉則是莊子的政治哲學,他不談如何施政,而是著重在為政者的心態到底是愛人民還是利用人民之上。
莊子以哲學的觀點,文學的語法,運用寓言故事,隱射生命本質與義理,闡述理想的生命哲學。透過曾昭旭的詮釋,讓我們可以了解莊子人生哲學的終極理想,了解文學的高妙之處,進而持續修為成為真正的人,並達到逍遙自在過生活的目標。
- 封面
- 序言 在無何有之鄉遇見莊子
-
卷一 逍遙遊
-
鯤魚大鵬鳥在說些什麼?
-
大鵬鳥一飛沖天所為何來?
-
辛苦修道之必要
-
酸葡萄源於不修道
-
因為修道,反而染上更深的病
-
即上即下才是無待人生
-
何不請上帝來當我們總統?
-
體認我身有道是為人第一要務
-
心理健康是事業成就的必要條件
-
莊子的學問拿到百貨公司有什麼用?
-
人要慢活才能快活
-
-
卷二 養生主
-
無窮外逐的人生歧路
-
放下一切意識型態的惡鬥吧!
-
不如尊重內心的真情實感
-
庖丁解牛的技術層次和藝術層次
-
放下習心,重證真心
-
心無掛礙,才能自由自在
-
人生幸福全掌握在自己手上
-
道理要能活用才不白讀
-
有限還給有限,無限還給無限
-
-
卷三 齊物論
-
〈齊物論〉教我們擺脫意識型態的束縛
-
生命的真假兩重結構
-
音樂之神似在音樂之外實在音樂之中
-
莊子也很懂得鬥爭吔!
-
鬥爭只會害人走向死亡
-
形軀之外必有心靈為我們的真我
-
人的悲哀都來自誤認假相為真我
-
所有人生問題都是人自找的
-
人最根源的創痛就是被欺騙
-
放下意識型態的執著,才能以言明道
-
以心靈自覺的不變去應萬變
-
了解辯證筆法才能讀懂莊子
-
光憑知識不能真正了解生命
-
所有事物在呈現道的功能上是一樣的
-
道是變化萬千的動態平衡
-
一念執著,價值世界便顛倒
-
專家的長才就是他們的盲點
-
玩弄語言花樣永遠無法見道
-
言與道詭譎相即
-
語言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功能
-
保留最後的無知,反而更神祕絕美
-
人太常以一己經驗為普世標準了
-
疑惑背後的底蘊原來是存在的憂懼
-
道不是說理而是體驗
-
人以為的真實其實都是幻夢
-
放棄期待就不會失望
-
心中無事便自觸處逢春
-
不自由的人竟然還笑別人不自由
-
是莊周還是蝴蝶在作夢?
-
-
卷四 人間世
-
凡事都當先安內後攘外
-
知識名分成為傷害生命的凶器
-
在體制壓力下連聖人都難逃
-
遊說暴人不能用磨鏡法
-
改用包裝法也不會有效
-
溝通之道首重存心清淨
-
憑虛靈真心感應萬物
-
心理比實務上的危難更嚴重
-
全盤接納不逃避反而可以安心
-
莊子也懂辦外交的竅門
-
把心放空,才能如實應命
-
且一探暴君的原型
-
怎樣才能不被老闆傷害?
-
身處亂世,不如守身待時
-
答案在有用無用之間
-
因為豬肉好吃害豬都活不到天年
-
有用無用的微妙平衡
-
道家對孔子的諷勸與誤解
-
-
卷五 德充符
-
自由甚至比道德更為優先
-
回到根源處去觀照人生
-
正當以無為之德治躁動之病
-
脫下角色外衣,人都是平等的
-
執著成見就會是己非人
-
誰才是真正不執著其實難說
-
什麼是「道家型人格」?
-
試探所謂「道家型人格」
-
得工夫到家,境界才能呈現
-
別忙著美容而忘了修德啊!
-
真生命與真價值之辨
-
-
卷六 大宗師
-
善待人生就自然不怕死
-
無知無欲,所以天機舒暢
-
不被概念束縛的自然人
-
自由與不自由相即為一體
-
修成真人的核心課題:了生死
-
不求得便沒有失,不求生便沒有死
-
心中有道,人生才成為人生
-
修道工夫無非就是放下一切執念
-
生命逐步向自我回歸
-
輕鬆面對病痛與死亡
-
參透存在的最大奧祕:偶然
-
有健全人生觀才能安然迎接死亡
-
道家式的人生態度
-
穿透假相,直指真心
-
你要選擇世俗的功名還是生命的悅樂?
-
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
-
刻刻都如實活在「道」之中
-
誰不是經歷一番辛苦才得道的呢?
-
工夫的最高境界其實要靠自己領悟
-
生命存在的本質原來只是偶然
-
-
卷七 應帝王
-
好領袖應該和人民一同呼吸
-
將心比心比依法行政更重要
-
生命的純淨善感是為政的先決條件
-
把有為還給人民,無為留給自己
-
自由人不會讓算命先生鐵口直斷
-
生命的存在該由誰作主
-
內在自由才是真正安身立命
-
應物心態總名為虛
-
倏忽的存在感仍在回歸渾沌
-
- 版權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