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0379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當代作家書寫他們的生存所在,為何「可畏」?



只有那些倖免於肉身凌辱,尚未因種種劫難而成為行屍走肉的人,才得以在見證不義之餘,有能力想像種種恐怖並運用這可畏的想像力。這樣的想像有助於思辨政治情境,啟動政治情懷。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王德威繼《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之後,又一本探討當代具代表性的小說家作品序論集,由此觀看當代文學的脈絡發展與時代意義。





麥田的「當代小說家」書系自一九九六年推出後,至今已超過二十五年。這一書系涵蓋兩岸四地(台、港、陸、星馬)及全球華人小說家的傑作,展現華語文學的壯觀版圖。書系主編王德威,參與選書製作,並為每一本書寫下序論,介紹作家的特色,並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生的美學關聯。二○○二年,麥田結集二十篇序論出版《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一書,討論包括朱天文,舞鶴,朱天心,李昂,施叔青,余華,王安憶,莫言,蘇童,鍾曉陽,黃碧雲,駱以軍等作家的代表作品,呈現上個世紀末中文小說的種種風華面貌。



接著從二○○二年到二○二二年,「當代小說家」書系陸續再出版了不少當時代的代表作品,如李永平《大河盡頭》、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陳冠中《盛世》、駱以軍《匡超人》、鍾文音《別送》、王安憶《一把刀,千个字》等,都曾引起廣泛討論。這些序論,連同系列以外的小說點評,編選之後共得三十一篇,即是這本書《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王德威論及——

過去二十年兩岸四地局勢波譎雲詭,世界危機重重。與此同時,數位科技爆發、環境物種嬗變——從全球暖化到生態污染——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後人類的關係。當我們汲汲於眼前的意識形態和族裔紛爭,或持續科幻化、娛樂化種種災難的可能時,敏銳的小說家卻感受到「惘惘的威脅」撲面而來。他們的作品震撼人心,不僅在於形製新穎,更在於內容的不可思議。



書名「可畏的想像力」,典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論述。在《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一書中,鄂蘭論二十世紀的暴政帶給世界種種傷害,不因某一特定政體或政權的消長而稍息。尤有甚者,暴政甚至可以最平庸無感的形式滲透到日常生活,並被視為當然,甚至膜之拜之。這是現代之「惡」最詭譎的形式。當此之際,鄂蘭呼籲我們必須鍛煉「可畏的想像力」,用以對抗歷史怪獸的無孔不入。



本書三十一位作家按出生時序排列。首篇臺靜農先生(一九○二)與末篇陳春成先生(一九九○)恰各站世紀初與世紀末一端。但時間的差距無礙他們回應「當代」問題的敏銳感和迫切性。這些作家處理各別的歷史語境,卻在本書內形成共時性的對話。



晚清文人陶佑曾(一八八六~一九二七)面對晚清變局,提倡新小說,曾有如下描述:



有一大怪物焉:不脛而走,不翼而飛,不叩而鳴;刺人腦球,驚人眼簾,暢人意界,增人智力;忽而莊,忽而諧,忽而歌,忽而哭,忽而激,忽而勸,忽而諷,忽而嘲;鬱鬱蔥蔥,兀兀矻矻,熱度驟躋極點,電光萬丈,魔力千鈞,有無量不可思議之大勢力,於文學界放一異彩,標一特色,此何物歟?則小說是。



一個世紀後的我們思考小說的「當代」意義,期待在時間的裂縫之間,虛構的敘事得以繼續發揮想像,回應歷史的匱乏。《可畏的想像力》所論的三十餘本作品雖然只是當代小說的抽樣,已經可以看出小說家的創造力未可限量。



王德威以精采的序論,將小說家的代表作,作縱深的創作精神與時代議題關懷的探討,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性的美學關聯,提供喜愛中文小說或研究中文小說的讀者,嶄新的視角,深具意義。
  • 序:「可畏的想像力」
  • 亡明作為隱喻──臺靜農《亡明講史》
  • 寫在(白色)惘惘的威脅中──施明正《島上愛與死》
  • 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秋雨〉、《奔跑的母親》
  • 物色盡,情有餘──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待鶴〉
  • 大河的盡頭,就是源頭──李永平《大河盡頭》:上卷《溯流》、下卷《山》
  • 「生活」與「青春」對話──陳雨航《小鎮生活指南》
  • 庚子政治神學──李銳《張馬丁的第八天》、《囚徒》
  • 史統散,小說興──陳冠中《盛世》、《建豐二年》、《北京零公里》
  • 廢都,秦腔,與虱子──賈平凹《廢都》、《秦腔》、《帶燈》
  • 歷史的遺留物──王安憶《天香》、《一把刀,千个字》
  • 隱祕而盛開的歷史──蔣韻《行走的年代》
  • 失掉的好地獄──張貴興《野豬渡河》
  • 後啟蒙時代的神蹟──阮慶岳《林秀子一家》、《黃昏的故鄉》
  • 革命時代的愛與死──閻連科的小說
  • 從「裸命」到自由人──嚴歌苓《陸犯焉識》
  • 日頭赤豔炎,隨人顧性命──林俊頴《猛暑》
  • 歷史就是賓周──馬家輝《龍頭鳳尾》
  • 我們與鶴的距離──遲子建《候鳥的勇敢》
  • 彷彿在痴昧/魑魅的城邦──郭強生《斷代》、《尋琴者》
  • 還是「在醫院中」──韓松《醫院》三部曲:《醫院》、《驅魔》、《亡靈》
  • 洞的故事──駱以軍《匡超人》
  • 香港另類奇蹟──董啟章《學習年代》
  • 我要我爹活下去!──張萬康《道濟群生錄》
  • 羅愁綺恨話南洋──李天葆《綺羅香》
  • 塵埃落而不定──鍾文音《別送》
  • 惡魔的女兒之死──陳雪《摩天大樓》
  • 小說「即物論」──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 盲女古銀霞的奇遇──黎紫書《流俗地》
  • 後人類愛情考古學──伊格言《零度分離》
  • 艷粉街啟示錄──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
  • 隱秀與潛藏──陳春成《夜晚的潛水艇》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