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學著做菩薩:《瑜伽菩薩戒品》講記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8869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發菩提心」就是開發覺醒的心
「行菩薩行」就是把菩薩品質變成自身人格

菩提心、菩薩行和空性見,是大乘菩薩道的三大內涵。其中,又以菩提心為核心,這是崇高的利他主義願望,是積極入世,幫助眾生解除輪迴痛苦,引導眾生走向覺醒的精神。

發起願菩提心之後,接著是行菩薩行。如何使菩薩行更有效,使願心真正落到實處?就形成了菩薩戒,以戒律對菩薩的行為作出規定。

「瑜伽菩薩戒」出自《瑜伽師地論》。按照漢傳佛教的觀點,作者是彌勒菩薩,因為這些內容是通過無著菩薩傳出的,根據藏傳佛教的觀點,就是無著菩薩所造。本論由玄奘三藏翻譯,共一百卷,介紹了菩薩的種種修行,如施品、戒品、忍品、精進品、靜慮品、慧品等,瑜伽菩薩戒就出自〈戒品〉。當年玄奘排除萬難西行前往印度求法,在那爛陀大學戒賢論師座下聞法。最主要目的,就是學習《瑜伽師地論》。

佛學經論中講到戒律的不少,例如出自《梵網經》的「梵網菩薩戒」,是盧舍那佛為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菩薩所說,其見地和要求很高,屬於大菩薩的境界,做起來自然也很難。相比之下,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所說,更為善巧,也更容易落實。本書引導我們完整學習〈戒品〉,可以使我們對瑜伽菩薩戒有深入了解,進而走向入世的大乘菩薩道。
  • 緒論
    • 一、菩提心和菩薩行
    • 二、瑜伽菩薩戒
    • 三、作者和譯者
  • 第一章 總頌
  • 第二章 自性戒
    • 第一節 自性略標
      • 一、功德數量
      • 二、功德所作
      • 三、此諸功德因果道理
      • 四、德數決定
    • 第二節 戒的殊勝
      • 一、妙善
      • 二、無量
      • 三、饒益
      • 四、大果勝利
  • 第三章 一切戒
    • 第一節 釋所受戒──三聚淨戒
      • 一、戒的差別
      • 二、戒的自性
      • 三、三聚淨戒的圓滿之因
      • 四、攝義
    • 第二節 釋受戒法
      • 一、請白
      • 二、修集資糧
      • 三、勸速授戒
      • 四、修勝歡喜
      • 五、問障難
      • 六、正行法
      • 七、結行法
    • 第三節 釋守護法──戒相差別
      • 一、四種他勝處法
      • 二、惡作類──四十三輕戒
      • 三、從犯護心之法
      • 四、犯已還出之方便
      • 五、無師自受法
      • 六、佛說貪心罪輕之密意
      • 七、犯罪輕重之差別
      • 八、安樂住緣
  • 第四章 釋其差別
    • 第一節 難行戒
      • 一、第一難行
      • 二、第二難行
      • 三、第三難行
    • 第二節 一切門戒
    • 第三節 善士戒
    • 第四節 一切種戒
    • 第五節 遂求戒
    • 第六節 此世他世樂戒
    • 第七節 清淨戒
  • 第五章 尸羅勝利
  • 第六章 尸羅總攝
  • 第七章 尸羅所作
    • 受持瑜伽菩薩戒的意義
      • 一、請師
      • 二、唱爐香讚
      • 三、戒師開示
      • 四、請聖
      • 五、大乘皈依
      • 六、受持七支供
      • 七、發心乞戒
      • 八、審查受戒條件
      • 九、正行儀軌
      • 十、啟白請證
      • 十一、迴向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