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玄理與性理:魏晉玄學中的儒家與道家
本書以「理」為名,曰《玄理與性理》,是一部言理之書,雖所涉以魏晉玄學之論題為主,所論卻是普遍的理的問題。以魏晉玄學論題來展開,只因魏晉人最善談理,玄學時代為中國思想史中最哲學,最富方法學意識,湧現最多哲學範疇之時代。本書藉重構魏晉玄學之兩大課題︰「言意之辨」(方法學)與「自然與名教」(時代中心論題),把道家玄理與儒家性理帶進現代哲學言說之域――令人覺得意味深長的是,「言意之辨(語言哲學)」、「自然(自由)與名教(道德倫理)」亦正是當代哲學的關注中心。
本書名「玄理與性理」,非謂天地間自有各種理,道家揀個「玄理」,儒家挑個「性理」,今論二理之得失及其關連也。本書認為,天地間自有理,然皆不離人心之活動與作用,心動理立,心明理察,心靜理直(或寂),故謂心即理;非僅此也,本書更認為,人同此心,唯心之動靜非一,故心一而理殊,然殊理同歸一心,殊途同歸一理,而理一分殊,分一命殊,此之謂性理;即心言性,即性言理。然心不僅可具眾理,且可統眾理、會眾理以至平鋪眾理、寂化眾理,無而能有,有而能無,攝存在於活動,即存在即不存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之謂玄理。此則是心之活動本身內在之「有、無、玄」之理。心只是一心,人卻萬殊,理則多途,如何可以言說之、授受之?是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謂「超越而內在」。是本書與《實證與唯心》相呼應,為實證唯心論之理學篇。
本書名「玄理與性理」,非謂天地間自有各種理,道家揀個「玄理」,儒家挑個「性理」,今論二理之得失及其關連也。本書認為,天地間自有理,然皆不離人心之活動與作用,心動理立,心明理察,心靜理直(或寂),故謂心即理;非僅此也,本書更認為,人同此心,唯心之動靜非一,故心一而理殊,然殊理同歸一心,殊途同歸一理,而理一分殊,分一命殊,此之謂性理;即心言性,即性言理。然心不僅可具眾理,且可統眾理、會眾理以至平鋪眾理、寂化眾理,無而能有,有而能無,攝存在於活動,即存在即不存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之謂玄理。此則是心之活動本身內在之「有、無、玄」之理。心只是一心,人卻萬殊,理則多途,如何可以言說之、授受之?是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謂「超越而內在」。是本書與《實證與唯心》相呼應,為實證唯心論之理學篇。
- 新序 「非分別說」之「分別說」,與「分別說」之「非分別說」——《玄理與性理》修訂版序,兼論魏晉玄學之意義與價值
-
導論:理與心
-
一、「即心言理」與「理一分殊」
-
二、從「言意之辨」到「自然與名教」——玄學所開啟的儒道目的論
-
三、理與道:縱貫說、橫攝說、先後說、縱橫說,非縱非橫、理寂不起說,以及窮理盡性說
-
四、理之六義與「心即理」
-
五、心學、理學與性理之學
-
六、實證唯心論與心靈九境、兩層存有論
-
七、心之三態六義
-
八、玄理與性理——終極關懷中的智照與聖證
-
-
上篇 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
-
引言
-
第一章 人倫鑒識中「心性」「形相」之辨
-
一、孔孟論「心」「相」合
-
二、荀子論「心」「相」異
-
三、王充論「命」「相」同
-
四、劉劭論「形」「神」合
-
五、葛洪論「形」「神」離、「命」「相」合,與人倫鑒識之轉為純品鑒
-
-
第二章 魏晉人物品鑒中「體用」觀念之覺醒——魏晉名辯「才性四本」析論
-
第三章 「言意之辨」析義
-
一、體用之別與言意之辨:「言意四本」
-
二、「言」與「意」
-
三、「言盡意」、「言不盡意」與「超言意」
-
四、「內容真理」與「外延真理」、「內容名言」與「外延名言」
-
-
第四章 「言盡意論」與正名傳統
-
一、歐陽建〈言盡意論〉義疏
-
二、先秦至兩漢之正名思想與魏晉之政治悲劇
-
-
第五章 荀粲論「言意離」
-
第六章 王弼之體用觀與「寄言出意」論
-
一、王弼之圓融境界的體用觀
-
二、王弼之「寄言出意」論
-
-
第七章 嵇康「聲心異實」論及其音樂美學
-
一、嵇康之相異觀及聲心異實論
-
二、嵇康「聲無哀樂論」論證
-
三、嵇康之絕對主義音樂美學
-
-
第八章 可道世界與不可道世界
-
-
中篇 自然道德論與會通孔老
-
引言
-
第九章 王弼「崇自然之道以統名教之德」論
-
一、貴無論釋義
-
二、「聖人體無」
-
三、「無以全有」:玄鑒的自由
-
四、樸散而有名教,復使歸一
-
五、「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道德的罪與罰及其超越
-
-
第十章 向、郭之獨化論
-
一、「以儒道為一」
-
二、「迹」「所以迹」二迹無寄
-
三、「陳其性而安之」:向、郭之「名教」義
-
四、「聖人無懷」——向、郭之「聖人」義
-
五、「以此明彼,彼此俱失」
-
六、性分之獨體義與客觀義:目的論之反思
-
七、從「貴無」到「獨化」——玄學中的儒道之辨
-
-
-
下篇 目的論與有、無、玄
-
引言:從玄學到性理之學——「人格世界」與「歷史目的」
-
第十一章 「聖人體無」所開啟的玄學目的論——兼論裴頠之〈崇有論〉
-
一、玄學的自然目的論與會通孔老
-
二、反思判斷與道德判斷
-
三、王弼、向、郭「自然道德論」中的目的論思想
-
四、裴頠〈崇有論〉——玄學中的客觀目的論
-
-
第十二章 從道家玄學看朱子理學與儒家目的論的重建
-
一、宋明理學是儒道第三期對揚與會通
-
二、「本天」與「本心」——以老釋為忌諱的理學言說
-
三、逃佛歸玄,即玄歸儒——理學言說中的玄學色彩
-
四、道德的形而上學與目的論判斷
-
五、玄學體用與理學體用
-
六、朱子理學體用義之衡定
-
七、朱子「無極而太極」與儒家目的論之重建
-
-
第十三章 目的論與中國哲學
-
一、目的論與傳統哲學問題
-
二、目的論與「哲學的兩難」
-
三、道家無目的之自然目的論
-
四、試釋周濂溪「無極而太極」
-
五、朱子與「無極而太極」
-
六、理學太極義之衡定
-
-
附錄:「人格世界」與「歷史目的」——從黑格爾歷史哲學看德國理想主義的兩種前途
-
一、黑格爾歷史目的論之人類精神行程
-
二、席勒「自然目的論」之人格論
-
三、康德論崇高:對抗的與超越的目的論
-
-
-
後記
-
言與無言之間,以及言、不言——《玄理與性理——魏晉玄學中的儒家與道家》後記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