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53698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知名心理學家、百萬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以多年心理諮商的相關經驗
深入分析每個人的童年家庭關係對他的影響
讓你認識真正內心的自我

成長的傷害,表面看似無傷,但就像是痼疾,往往隱隱作痛。
生命經驗裡的錯誤,找不到解答,不斷的重複。
我們需要回到原點,從家庭中去找尋解方。

#這是一本,每個做父母、做子女的都應該看的書
這也是一本有用的書,這是你我他,我們每個人的故事,這本書可以幫助你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以及改善你與父母、與另一半、與子女等的家庭關係。

#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找尋找另一半
我們心裡都埋藏著一個夢想:重複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每個人都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戀人不管多像你的理想父母,那也只是你的投射、你的看法,來自於你童年的期待。
如果我們不完全按照潛意識,認清狀況、努力去救另一半,那麼每一次戀愛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治療機會。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係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不管你多麼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麼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如此,你會勇敢的離開父母的保護,建立自己的家庭,也不會過份牽絆子女的成長,放手讓他們獨立。

#什麼是愛?每個人都應該要成為他/她自己
很多父母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不知道正確的愛的方式。忽略孩子的感受,看不見孩子的真正需要。
有健康自我的人,他會很愛父母,但他做事情,是先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而不是服從父母的語言。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麼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一樣可以「成為自己」。父母不要過份溺愛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轉嫁自己的焦慮,讓孩子過分承擔父母的錯誤,這也是許多青少年問題的根源。
「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有些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更多的希望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改變之道:請與孩子一起成長
01、給孩子空間:如果父母包辦孩子的成長,什麼都替孩子作決定,那麼,孩子就學不會自己作決定,就學不會果斷和思考。父母只有給孩子留出充裕的個人空間,孩子才會發展出完整的獨立人格。
02、自我成長
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長,他們就不容易對適應社會產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感。並且,如果他們更多地去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動輒干涉孩子的成長。
03、進化愛的方式
以前的社會是物資匱乏的時代,但現在已然不同,父母應該進化愛的方式,從以前關注物質的方式中脫離出來,應該多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

#面對你內在的孩子
閉上眼睛、安靜下來,先花五分鐘感受身體,足夠放鬆後,想像一個孩子在你身邊…他在哪個位置?他是什麼樣子、表情?看著他,他會和你建構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他,便是你內在的孩子,是孩提時的你,在你內心中的影子。
內在孩子是怎麼形成的?嬰兒時期和母親的接觸,即最初的母嬰關係,結果會導致我們心中是否有缺失。

讓家是溫暖的避風港,是可以隨時回來療傷止痛的安全網,承接住每個受傷的心靈,讓愛不再是負擔。這是本書最震耳欲聾的發聲。

推薦人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雅涵|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李貞慧|親子繪本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彭菊仙|親子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知名講者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 所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好評推薦 (以上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健康・心理」專欄35篇闡述家庭教育與個人成長的文章,在豐厚的心理學專業理論的支撐上,全面思考家庭的功能、親子關係的意義,分析真實的案例,如這幾年常見的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問題、求學考試的壓力來源、父母過份溺愛的教養現況等,探討心理成因與潛意識的真實,鞭辟入裡,發人深省。
  • 推薦序 真誠傾聽,才能讓孩子真正感覺被愛
  • 自序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靈的修復
  • 第1篇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 01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靈的修復
    • 02 父母是我們愛情的原型
    • 03 別拿自己的尺去測量對方
    • 04 不要把權力規則帶回家
    • 05 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
  • 第2篇 讓孩子成為她/他自己
    • 01 母親,是孩子們的鏡子
    • 02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 03 「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 04 寵愛自己—溺愛的心理真相
    • 05 溺愛= 過度地阻礙
    • 06 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
    • 07 密不透風的「愛」源於自私
    • 08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如何發生的?
    • 09 精神性疾病歸因於痛苦的童年
    • 10 青少年太聽話並不是好事
    • 11 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
  • 第3篇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 01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 02 孩子為何把網絡當成「安全島」
    • 03 考試癮比網癮更可怕
    • 04 孩子總考砸時,可能另有內情
    • 05 和孩子一起面對考試失利
    • 06 家家有失敗留學生怎麼辦?
    • 07 如何一圓「升學夢」
    • 08 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
    • 09 教育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大人
    • 10 有個脾氣太暴躁的父親,這不是你的錯
    • 11 孩子當不了家庭的保護神
  • 第4篇 面對你內在的小孩
    • 01 你的感受被清晰感知,就形成了「自我」
    • 02 真假自我的身心不分離
    • 03 喚醒你心底沉睡的活力
    • 04 碰觸你的內在小孩
    • 05 愚孝是怎樣煉成的?
    • 06 華人家庭中的輪迴鏈條
    • 07 有關愛的六個謊言
    • 08 華人的情感模式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