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荀子(約公元前三一三年至前二三五年),名況,尊稱為荀卿,或稱孫卿,趙國人(今山西省安澤縣)。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雜出,能夠守護孔子志業,當時以荀子與孟子為最主要的人物。
荀子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荀子主性惡;法後王;隆禮義;非難諸子。重視道德倫理,
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荀子十分注重學習的重要性,
認為人生下來都是沒有知識的,只有透過後天學習才能獲得知識。
荀子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等,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有韓非、李斯等弟子,
是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唯物論思想家和教育家。到了後來,荀子定居蘭陵,
著書立說,完成《荀子》一書,流傳後世。本書擷取《荀子》原著中的理論精華,
從現代生活的角度詮釋了荀子的智慧。書中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行文流暢,說理透徹。
全書的每一篇文章,除有理論闡釋外,還選編了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進行解說,並附有「老夫子點評」加以畫龍點睛。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雜出,能夠守護孔子志業,當時以荀子與孟子為最主要的人物。
荀子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荀子主性惡;法後王;隆禮義;非難諸子。重視道德倫理,
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荀子十分注重學習的重要性,
認為人生下來都是沒有知識的,只有透過後天學習才能獲得知識。
荀子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等,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有韓非、李斯等弟子,
是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唯物論思想家和教育家。到了後來,荀子定居蘭陵,
著書立說,完成《荀子》一書,流傳後世。本書擷取《荀子》原著中的理論精華,
從現代生活的角度詮釋了荀子的智慧。書中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行文流暢,說理透徹。
全書的每一篇文章,除有理論闡釋外,還選編了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進行解說,並附有「老夫子點評」加以畫龍點睛。
- 版權訊息
- 內容提要
- 序言
- 荀子生平
- 一 人定勝天
-
二 學習是邁向成功的通行證
-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
三 學以致用
-
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
-
四 做人應時常自我反省
-
自省
-
-
五 人不能貪圖安逸
-
無恆安息
-
-
六 謹慎交友
-
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
-
七 言多必失
-
言多必失
-
-
八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
九 遠離浮躁
-
心不可躁
-
-
十 永遠不要自滿
-
學不可以已。
-
-
十一 心動不如行動
-
道雖小,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
-
十二 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
-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
-
-
十三 棄惡揚善
-
棄惡揚善
-
-
十四 不被外物所支配
-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
-
十五 專心致志才能成功
-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
-
十六 貧而志廣,富而體恭
-
貧而志廣,富而體恭。
-
-
十七 揚長避短易獲成功
-
揚長避短
-
-
十八 與時屈伸的處世之道
-
柔從若蒲葦
-
-
十九 培養溫和敦厚的品德
-
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
-
二十 不憑自己的好惡行事
-
無有作好,無有作惡。
-
-
二十一 防微杜漸
-
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
-
二十二 不以貌取人
-
不以貌取人
-
-
二十三 流言止於智者
-
流言止於智者
-
-
二十四 做一個誠實的人
-
養心莫善於誠
-
-
二十五 學會包容
-
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
-
-
二十六 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
物至而應,事起而辨。
-
-
二十七 禍福相倚
-
禍福相倚
-
-
二十八 做一個守信的人
-
守信
-
-
二十九 如何面對「懷才不遇」
-
君子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
-
三十 崇尚節儉的美德
-
強本而節用
-
-
三十一 如何面對誹謗
-
君子不恐於誹。
-
-
三十二 見人不可全拋一片心
-
人情不美
-
-
三十三 無爭才能無禍
-
無爭才能無禍
-
-
三十四 人貴有自知之明
-
知者自明
-
-
三十五 凡事量力而為
-
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
-
-
三十六 以謙遜的態度待人
-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
-
-
三十七 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見
-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
-
-
三十八 先事慮事,先患慮患
-
先事慮事,先患慮患。
-
-
三十九 勿怨天尤人
-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
-
四十 做君子,不做小人
-
君子有終身之樂,小人有終身之憂。
-
-
四十一 對小人敬而遠之
-
對小人敬而遠之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