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新加坡與中國在1990年建立邦交後,各種背景與類型的中國新移民抵達新加坡,逐漸成為數量眾多的一個族群。作為一個群體的「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社會關係、經貿網絡、職場結構、學校語境等方面,構成不容忽視的現象。
本書探討1990年後離開中國、抵達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的處境與語境。作者採用了歷史學、人類學、文化與文學等多元學科的研究方法,首先檢閱新移民的歷史脈絡,觀照他們湧入新加坡後與主流社會的互動,以及隨之形構的族群界線和牽動的資源分配。書中分別聚焦新移民的社會組織、留學生、陪讀媽媽、作家等群體,藉以揭示他們實際通過分層融入的脈絡存在於新加坡,不斷形塑着身份認同,並且擁有多種未來走向的可能性。
在跟新加坡主流社會的交往過程當中,新移民的族群標籤通常以「中國」 國族來識別,產生了許多刻板印象,但也樹立不少成功典範。作者期望,透過從多種角度觀察中國新移民的情况,大眾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在新加坡的境遇。
本書探討1990年後離開中國、抵達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的處境與語境。作者採用了歷史學、人類學、文化與文學等多元學科的研究方法,首先檢閱新移民的歷史脈絡,觀照他們湧入新加坡後與主流社會的互動,以及隨之形構的族群界線和牽動的資源分配。書中分別聚焦新移民的社會組織、留學生、陪讀媽媽、作家等群體,藉以揭示他們實際通過分層融入的脈絡存在於新加坡,不斷形塑着身份認同,並且擁有多種未來走向的可能性。
在跟新加坡主流社會的交往過程當中,新移民的族群標籤通常以「中國」 國族來識別,產生了許多刻板印象,但也樹立不少成功典範。作者期望,透過從多種角度觀察中國新移民的情况,大眾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在新加坡的境遇。
- 總序
- 序一
- 序二
- 緒論
- 第 1 章 身份:華人移民的脈絡
- 第 2 章 族群:文化互動的過程
- 第 3 章 結構:主流資源的規範
- 第 4 章 組織:團體運作的方向
- 第 5 章 學生:異國教育的過渡
- 第 6 章 媽媽:陪讀階段的掙扎
- 第 7 章 作家:主體性質的多元
- 第 8 章 結論
- 後記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