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全球傳播政策:從傳統媒介到網路

出版日期
2021/05/16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48620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國際資訊新秩序|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全球網路安全辯論

  一、國際資訊新秩序(1976—1984年)
  國際資訊新秩序(The New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Order)有兩個主要背景。一是美蘇冷戰,重要標誌是1946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將蘇聯定義為敵對國家。二是亞非拉風起雲湧的反帝反殖運動,僅1960年代就有將近50個國家獲得獨立。在這兩個主要背景下,新獨立的國家發起不結盟運動,希望突破美蘇主導的兩極世界……

  二、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2003—2005年)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The World Summit on Information Society)分兩期召開。高峰會總體上圍繞著該建設怎樣的資訊社會展開,但是最重要的議題是網際網路治理。
  2005年,第二期高峰會在突尼斯召開。中國提倡政府主導的網際網路治理模式;美國提倡市場主導的網際網路治理模式;歐盟提倡公私合作模式,主張由市場負責網路核心資源的管理,由政府制定網際網路治理的根本原則。但是,歐洲學者認為,中國與美國可能在突尼斯高峰會之前已經私下交易。網際網路治理方面的爭議演化為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衝突……
  
  三、全球網路安全辯論(2013年開始)
  全球網路安全大辯論從2013年初期中美雙邊對峙開始,恰逢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成功(2013年1月21日)。在此後的3個月中,中美網路安全爭議按照美國設定的軌道進行,這構成了全球網路安全大辯論的第一階段。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3年6月5日,史諾登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稜鏡」監控項目(PRISM),掀開了美國大規模監控全球通訊的冰山一角……

  ▪本書特色
  國際資訊新秩序、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以及全球網路安全辯論從197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都試圖解決諸如全球資訊流通的不平衡這些結構問題造成的後果。這三段歷史恰好位於地緣政治、產業、學術以及技術的交叉點,完整、清晰而又集中地折射出來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領域存在的問題,以及該領域弱肉強食之本質特徵。
  • 導論 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歷史上的三大事件
    • 一、國際資訊新秩序(1976—1984年)
    • 二、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2003—2005年)
    • 三、全球網路安全辯論(2013年至今)
    • 四、地緣政治、產業、學術和技術的交叉點
  • 第一部分 國際資訊新秩序及其理論
  • 第一章 國際資訊新秩序(1976—1984年)
    • 一、簡介
      • (一)冷戰思維壓倒一切的時代
      • (二)三大陣營內部各有裂痕
    • 二、1976年:不結盟運動國家與批判學者的相遇
      • (一)不結盟運動國家
      • (二)批判學術力量
      • (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四)1976年:水酒互變的一年
    • 三、1977—1983年:國際資訊新秩序的三個主要產物
      • (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眾媒介宣言》
      • (二)《麥克布萊德委員會報告》
      • (三)國際傳播發展計畫
    • 四、1984年:國際資訊新秩序的失敗
      • 雖然如此,中國實現國際資訊新秩序的目標尚任重道遠,但已並非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挪威學者加爾通(Johan Galtung)將此總結為日本經濟模式(雁陣模式)與中國文化模式(儒家—佛教)的異軍突起,並認為如果中國的經濟/文化潛力更將不可限量。(59)但是,以短期來看,面對國際主導力量的干涉,這個經濟、文化方面具有高度同質性的東亞地區的各方合作經常陷入僵局。相反,以經濟力量武裝起來的金磚國家反而形成了一個更加顯性的維度,成為網路領域國際傳播政策辯論中的重要力量。
  • 第二章 文化帝國主義觀點
    • 一、簡介
    • 二、批判傳播研究的興起
    • 三、文化帝國主義觀點的關鍵概念與證據
    • 四、文化帝國主義觀點的早期理論家受到質疑
    • 五、文化帝國主義觀點的早期理論家對批判的回應
    • 六、文化帝國主義作為一個子系統
  • 第三章 《麥克布萊德報告》與傳播權利(1980—1998年)
    • 一、簡介
    • 二、背景
    • 三、《麥克布萊德報告》及其早期評論
    • 四、麥克布萊德圓桌會議與傳播權利
  • 第四章 汙名化國際資訊新秩序
    • 一、簡介
    • 二、哥斯大黎加傳播政策政府間會議
    • 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貝爾格萊德全體會議
    • 四、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五、美國媒介扭曲報導新秩序運動的原因
  • 第二部分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及其理論
  • 第五章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2003—2005年)
    • 一、背景
      • (一)東歐劇變和伊拉克戰爭
      • (二)德赫爾蘭的四種全球化模式
    • 二、網際網路治理:三國演義與外圍突破
    • 三、國家、市場與民間團體之間的關係
  • 第六章 資訊社會理論
    • 一、活字印刷術的兩種命運
    • 二、資訊社會理論的政治化與市場化
    • 三、資訊社會理論中的言論自由
    • 四、資訊社會理論中的數位鴻溝
    • 五、誰的資訊社會
  • 第七章 全球網際網路治理的關鍵文本(2003—2005年)
    • 一、主權和人權之辯:《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
    • 二、言論自由和責任之辯:《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三、是否應該革新當下智慧財產權體制之辯:開源模式和商業模式
    • 四、「多邊」(multi-lateral)和「多方」(multi-stakeholder)的辯論
  • 第三部分 全球網路安全辯論及其理論
  • 第八章 中美網路安全爭議和美國網路軍工複合體的崛起(2013—2015年)
    • 一、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討論網路安全問題的四個重要時刻
    • 二、美國網路軍工複合體的崛起:傳統軍工複合體找到新的經濟成長點
      • (一)美國傳統的軍工複合體及其組成要素
      • (二)2008—2013年:美國網路軍工複合體的崛起
  • 第九章 史諾登泄密事件及其影響(2013年至今)
    • 一、簡介
    • 二、史諾登泄密事件:美國國安局的核心監控項目
      • (一)「稜鏡」(PRISM)項目:美國國安局和九家美國科技公司的合作
      • (二)「顳顬」項目(TEMPORA):透過數據流經的光纜獲得資訊
      • (三)「X關鍵得分」項目(XKeyscore):橫掃一切私人通訊
      • (四)「茁壯」項目(M USCULAR):透過英國境內光纜截取Google和Yahoo公司的雲數據
      • (五)「特等艙」項目(Stateroom)、「量子」項目(Quantum)以及「玄機」項目(MYSTIC)
      • (六)「獵擊巨人」項目(Shotgiant):複製超過1400名華為客戶的資料
      • (七)監聽122位國家領導人、「老鷹哨兵」項目(Sentry Eagle)以及「懸浮」項目(Levitation)
    • 三、世界各國、各方對史諾登泄密事件的反應
      • (一)歐盟:「未來追求扮演網際網路治理全球談判的誠實調解人」
      • (二)巴西:以網路空間人權原則抵制美國監控
      • (三)中國:以網路空間主權原則抵制美國監控
  • 第十章 ICANN的重生之路(2014—2016年) ——多方模式與全球網際網路治理機制創新
    • 一、美國商務部「3•14」決定的背景因素
    • 二、ICANN向NTIA提交《IANA管理權移交方案》和《加強ICANN問責制的建議》
      • (一)管理權小組和問責制工作組兩個起草小組的流程和建議
      • (二)政府諮詢委員會在ICANN地位被徹底邊緣化
    • 三、一場承上啟下的國際聽證會
      • (一)參加聽證會的六位證人及其證詞
      • (二)三個組織提交的書面意見
    • 四、主張移交派和反對移交派的最後博弈
  • 第十一章 自媒體和民間團體在本土與全球公共空間的崛起
    • 一、自媒體群星閃耀
    • 二、自媒體與稗官野史:中國語境下的歷史學溯源
    • 三、自媒體的當代實踐與跨國屬性
  • 第十二章 結論:綿延四十年的辯論
    • 一、回顧
    • 二、世界地緣政治的變遷
    • 三、全球資訊流通原則的變化
    • 四、全球傳播主導學術範式的變遷
    • 五、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開發中國家的學術立場
  • 後記
    • 一、2001—2008年:第一個八年
    • 二、2008—2016年:第二個八年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