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花月總留痕:香港粵劇回眸(1930s-1970s)

作者
出版日期
2019/07/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0445125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粵劇自1920年代開始,由官話改為廣州白話。1930年代,紅船班漸漸消失,而省港班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粵劇行當演變為「六柱制」,編劇、粵曲亦相應發展。1950年代後,名伶首本戲寶相繼湧現,名班屢出,粵劇發展到興盛輝煌的階段。
本書就從這一段歷史講起,涵蓋抗戰前、淪陷時和抗戰後三個階段,輔以豐富的報章資料和劇照影像,對各時期的名伶、名劇、重要事件都做了鋪陳,名伶如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陳錦棠、新馬師曾、任劍輝、芳艷芬、白雪仙、紅線女、何非凡等,名劇如《王昭君》《洪承疇千古恨》《鍾無艷》《關麗珍問吊》《銅雀春深鎖二喬》《夢裡西施》《香花山賀壽》等,事件如“薛馬爭雄”、粵劇改良、新型戲院落成、粵劇義演救亡、避難澳門、名伶大匯演等。
「難記興亡事,花月總留痕。」本書資料翔實,許多圖片還是第一次公開,希望以此呈現粵劇藝人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如何勇敢挑戰命運、竭盡全力保存自己的藝術生命,也可作為一部粵劇發展史,幫助普羅大眾走近粵劇,做好文化保育。
  • 封面頁
  • 書名頁
  • 版權頁
  • 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 插图
  • 序言 香港粵劇的遠山眉
  • 自序
  • 第一部 抗戰期(1938-1941)
    • 小引:抗戰期的粵劇發展
    • 「薛馬爭雄」時期
    • 馬師曾的《洪承疇千古恨》
    • 薛覺先的《王昭君》
    • 白玉堂的興中華
    • 金牌小武桂名揚
    • 陳錦棠的錦添花
    • 蘇州妹義演救國
    • 新靚就的粵劇救亡團
    • 新馬師曾的勝利年
    • 紀念「八一三」歌壇義唱籌款
    • 抗戰粵曲選錄
    • 粵劇演出集錦(1938-1941)
  • 第二部 淪陷期(1941.12.25-1945.8.16)
    • 小引:淪陷期的粵劇發展
    • 馬師曾的抗戰粵劇團
    • 薛覺先的艱苦歲月
    • 「香港電影協會」主辦粵劇演出
    • 唐滌生和鄭孟霞烽火結良緣
    • 梨園佳偶李少芸和余麗珍
    • 羅品超的光華劇團
    • 白駒榮的義擎天劇團
    • 李少芳唱《光榮何價》
    • 淪陷期的平民娛樂——歌壇和電影
    • 粵劇演出集錦(1942-1945.8.16)
    • 附:澳門戰時粵劇演出補遺(1942-1945)
    • 澳門在戰時的特殊地位
    • 薛覺先由澳門潛返內地
    • 上海妹、半日安暫棲濠江
    • 譚蘭卿的花錦繡劇團
    • 鄧碧雲憑《關麗珍問吊》躍升正印花旦
    • 任劍輝由鏡花艷影至新聲劇團
    • 一九四三年留澳紅伶賑濟難民大匯演
  • 第三部 光復期(1945.8.17-1949)
    • 小引:光復期的粵劇發展
    • 勝利粵劇團的《還我漢江山》
    • 薛覺先精神受創
    • 麥炳榮的成名作《銅雀春深鎖二喬》
    • 廖俠懷的傑作《夢裡西施》
    • 何非凡、楚岫雲的《情僧偷到瀟湘館》由穗征港
    • 新馬師曾戲寶瘋魔戲迷
    • 紅線女、芳艷芬、白雪仙崛起梨園
    • 粵劇紅伶躍登銀幕
    • 粵劇演出集錦(1945.8.17-1949)
  • 第四部 香港粵劇舞台風光(1950-1970)
    • 相片專輯
    • 經典重溫:《香花山賀壽》劇本手稿及劇照
  • 附錄 粵劇常用術語
  • 結語
  • 鳴謝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