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審議式法庭:人民參與刑事審判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396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作為近年來司法改革的重要議題,到底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真正實施後,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和影響?

本書透過文獻爬梳、跨領域田野調查、模擬法庭觀察與參與者深度訪談,以及跨國界實地考察,對此議題作出了結合學理與實務、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討論與分析。作者並從政治學上的審議式民主發想,建構審議式法庭概念,作為統合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目標與未來評估標準,期待避免數人頭的司法民主與刑罰民粹的弊病。
  • 自序
  • 第一章 導論
    • 壹、人民參與刑事審判基礎理念與人民代表性
    • 貳、人民參與刑事審判在我國的啟動
    • 參、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理念建構與實踐
  • 第二章 人民參與刑事審判與國家刑罰
    • 壹、民意與刑罰權力
      • 一、犯罪與科處刑罰權力的考察
      • 二、刑事司法系統專業化與危機
    • 貳、從刑罰的規範性觀點來看人民參與審判
      • 一、刑法要件規範中的社會大眾意識
      • 二、刑罰的規範考量與公眾意見
    • 參、小結
  • 第三章 我國關於人民參與刑事審判論述的系譜
    • 壹、國民主權與司法權力
      • 一、民主化歷程下的人民參與討論
      • 二、司法權力的民主化論
    • 貳、刑事司法系統的理解與信賴觀點
      • 一、2010年後的討論重點
      • 二、兩種取向的形成與分析
    • 參、小結:代表性人民實質參與的刑事審判
      • 一、參與刑事審判人民之代表性與多樣性
      • 二、准予排除不適任者
      • 三、人民的實質參與
  • 第四章 日本裁判員制度的形成與立法歷程
    • 壹、前言
    • 貳、日本裁判員制度前史
      • 一、戰前的日本陪審制度
      • 二、1980年代人民參與審判制度議論再燃
    • 參、裁判員制度雛型初現
      • 一、1999年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JSRC)之設立
      • 二、作為司法改革議題的人民參與司法
    • 肆、走向裁判員制度之路
      • 一、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前期二次會議
      • 二、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第32次與後續會議
      • 三、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後期
    • 伍、2001年6月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意見書與後續
      • 一、2004年5月之前國會審議過程與爭議
      • 二、裁判員法與內容
    • 陸、小結:日本裁判員制度帶給我國的啟示
      • 一、日本平成司法改革下的裁判員制度
      • 二、我國人民參與司法制度的形成
  • 第五章 台灣法院模擬法庭試行檢驗的觀察
    • 壹、前言
    • 貳、文獻回顧
      • 一、國外研究概況
      • 二、國外研究的參考
      • 三、行為決策模式方法
      • 四、陪審員之故事決策模式
    • 參、研究設計與結果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結果
    • 肆、小結
  • 第六章 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目的之再考
    • 壹、人民參與刑事審判與司法民主化
      • 一、司法民主化是否為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立法目的?
      • 二、人民參與刑事審判與刑罰民粹主義
    • 貳、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中的審議式民主意涵
      • 一、民主涵義的再思
      • 二、審議式民主涵義
      • 三、審議式的人民參與審判制度
    • 參、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審議式民主目的
      • 一、刑法規範形成的審議
      • 二、程序形成的審議
    • 肆、小結
  • 第七章 人民參與刑事審判法制與審議式民主
    • 壹、我國人民參與刑事審判法制的歷史回顧
      • 一、2010年之前的草案與論述
      • 二、2010年之後的二個草案與實踐
      • 三、國民法官與專業法官的審判合議體
    • 貳、人民參與審判與刑事司法品質的提升
    • 參、審議式法庭理念的建構
      • 一、從公眾意見走向公民判斷
      • 二、集思廣益效應
      • 三、法庭為核心之司法
      • 四、營造友善開放的審議場域
      • 五、審議式討論的界限與突破
    • 肆、小結
  • 第八章 參與刑事審判的人民選任之問題與觀察
    • 壹、前言
    • 貳、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選任基礎理論
      • 一、國民主權與處罰審判權力
      • 二、參審人民之代表性與多樣性
    • 參、選任程序與問題探討
      • 一、選任程序目的之確立
      • 二 、參與人民的資格考量問題
      • 三、選任程序的進行
      • 四、解任事由
      • 五、參與人民選任程序中的其他問題
    • 肆、小結
  • 第九章 審前準備的實然與應然
    • 壹、前言
    • 貳、現行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
      • 一、刑事訴訟體制的轉換
      • 二、審前準備程序與進行內容
      • 三、審前準備程序的功能需求
    • 參、現行審前準備程序的實踐與問題
      • 一、審前準備的基本功能
      • 二、案件流程管理的因應
    • 肆、人民參與審判下應有的審前準備
      • 一、日本的審前準備程序概況
      • 二、為裁判員制度準備的審前準備
      • 三、我國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中的審前準備之探討
    • 伍、小結
  • 第十章 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審理與評議問題解析
    • 壹、建構審議式法庭的審理程序
      • 一、制度面
      • 二、實踐面
    • 貳、審議式法庭的程序問題
      • 一、犯罪事實認定與量刑區分或二分
      • 二、易於了解審理程序的進行
      • 三、公判為中心的建立
      • 四、國民法官與專業法官間審理中的張力與解消
    • 參、審議式法庭的評議程序
      • 一、人民面對的評議困難
      • 二、職能區分:法律解釋、適用與事實認定的進行
      • 三、量刑是否適宜人民參與?
      • 四、審議式量刑程序建構
      • 五、評議的負面因素與克服
      • 六、評議的正面因素與促進
    • 肆、小結
  • 第十一章 人民參與審判與犯罪報導
    • 壹、犯罪新聞報導與衍生問題
      • 一、犯罪報導的新聞與界限
      • 二、不良犯罪報導的社會影響
    • 貳、犯罪報導的規範性界限
      • 一、偵查不公開原則
      • 二、無罪推定原則與公平法院理念
      • 三、對犯罪報導的刑事規範
    • 參、犯罪報導與審議式法庭
      • 一、刑事處罰管制媒體的不當
      • 二、法庭外的犯罪新聞報導調和
    • 肆、小結
      • 一、新聞自律的真相報導
      • 二、從法庭外到法庭內
  • 第十二章 結論
    • 壹、確立我國實施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目標與基礎理論
      • 一、問題的診斷與解決方案
      • 二、制度創建的基礎理論
    • 貳、審議式法庭理念下的各種程序設計
      • 一、選任出能實質參與的多元性人民代表
      • 二、實質而充實的審前準備程序建構
      • 三、審議式法庭下的審理與評議
      • 四、犯罪新聞報導的不當影響與抗衡
    • 參、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未來評估
  • 附錄
    • 壹、第五章訪談的提綱
      • 一、法律人的訪談問題
      • 二、觀審員的訪談問題
    • 貳、第五章調查問卷的詳細內容
      • 一、候選觀審員問卷
      • 二、觀審員問卷
      • 三、法律人問卷
    • 參、第五章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
      • 一、觀審員的統計結果
      • 二、法律人的統計結果
  • 參考文獻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