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互聯網時代的供應鏈管理

出版日期
2020/05/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680411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五個領域:需求(Demand)、計劃(Plan)、物流(Logistics)、供應(Sourcing)、逆向物流(Reverse)。

供應鏈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產計劃為指導,以各種技術為支持,尤其以互聯網為依託,圍繞供應、生產、物流(主要指製造過程)、滿足需求來實施的。

供應鏈管理主要包括計劃、合作和控制從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信息。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於提高客戶服務水準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並且尋求這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

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供應鏈管理關注的領域不僅僅是物質資料在供應鏈中的流動。

除了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運輸問題和實物分銷,供應鏈管理還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戰略性供應商和客戶關係管理;
(2)供應鏈產品需求預測與需求管理;
(3)供應鏈網路結構設計(從全局的角度考慮節點企業的評價、選擇和定位);
(4)企業內部各部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物料需求與供應管理;
(5)基於供應鏈的產品設計與製造管理、集成化的生產計劃和控制;
(6)基於供應鏈的客戶服務和物流管理;
(7)供應鏈資金流管理(支付、結算、融資、匯率、成本等問題);
(8)逆向物流(回收物流)管理;
(9)基於因特網/物聯網的供應鏈信息流管理,等等;

供應鏈管理注重在供應鏈總成本(從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最終產成品的費用)與客戶服務水準之間取得平衡,為此要把供應鏈的各項職能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供應鏈整體的力量,達到供應鏈企業群體共同獲益的目的。


由於縱向一體化管理模式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暴露出了種種弊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首先是美國的一些企業,其後是國際上很多企業逐漸放棄了這種經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基於「橫向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從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可以看出,它與傳統的企業內部物料管理和控制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供應鏈管理把供應鏈中所有節點企業看成一個整體,供應鏈管理涵蓋整個鏈上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涉及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採購、製造、分銷、零售等職能領域全過程。
(2)供應鏈管理強調和依賴戰略管理。「供應」是整個供應鏈中節點企業之間事實上共享的一個概念(任何相鄰兩節點之間都是供應與需求關係),同時它又是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概念,因為它影響了整個供應鏈的成本。
(3)供應鏈管理的關鍵是對所有相關企業採用系統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不僅僅是把各個節點企業的資源簡單連接起來,或者將業務外包出去。
(4)供應鏈管理強調在企業間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通過提高相互信任程度和合作深度,提高整個供應鏈對客戶的服務水準,而不是把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僅僅看成是一次商業交易活動。
(5)建立供應鏈管理的協調與激勵機制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如果沒有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協調運作,供應鏈管理目標是很難實現的。這種協調運作必須靠激勵機制來保障,這是傳統企業管理不曾遇到的問題。
  • 1 導論
    • 1.1 供應鏈管理概述
      • 1.1.1 供應鏈的概念
      • 1.1.2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 1.1.3 供應鏈管理的主要領域
    • 1.2 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歷程
      • 1.2.1 21世紀全球市場競爭的主要特點
      • 1.2.2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區別
      • 1.2.3 供應鏈管理的演化
    • 1.3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核心理念和關鍵問題
      • 1.3.1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
      • 1.3.2 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理念
      • 1.3.3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問題
  • 2 供應鏈管理要素與運行機制
    • 2.1 供應鏈管理體系框架及關鍵要素
      • 2.1.1 供應鏈管理的體系構成
      • 2.1.2 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關鍵要素
    • 2.2 供應鏈管理的運行機制
      • 2.2.1 供應鏈管理的總體運行機理
      • 2.2.2 供應鏈管理的系統優化機制
      • 2.2.3 供應鏈管理的風險防範與激勵機制
    • 2.3 供應鏈管理的運作模式
      • 2.3.1 推拉運作模式
      • 2.3.2 行業匹配模式
      • 2.3.3 產品匹配模式
      • 2.3.4 戰略定價模式
  • 3 供應鏈的構建與優化
    • 3.1 供應鏈構建概述
      • 3.1.1 供應鏈構建的體系框架
      • 3.1.2 供應鏈構建的原則
      • 3.1.3 供應鏈構建的策略
    • 3.2 供應鏈網路設計
      • 3.2.1 供應鏈網路設計概述
      • 3.2.2 供應鏈網路設計要點
    • 3.3 供應鏈優化
      • 3.3.1 供應鏈分析診斷技術與方法
      • 3.3.2 供應鏈的重構與優化
  • 4 供應鏈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再造
    • 4.1 供應鏈企業組織結構
      • 4.1.1 常見企業組織結構
      • 4.1.2 企業組織結構發展趨勢
    • 4.2 企業組織結構設計與整合
      • 4.2.1 組織結構設計概述
      • 4.2.2 企業組織結構設計理論與方法
      • 4.2.3 組織結構整合
    • 4.3 企業業務流程設計
      • 4.3.1 企業業務流程概述
      • 4.3.2 企業業務流程設計方法
    • 4.4 企業業務流程再造
      • 4.4.1 企業業務流程再造概述
      • 4.4.2 企業業務流程再造原理與方法
  • 5 供應鏈需求預測
    • 5.1 供應鏈需求預測概述
      • 5.1.1 預測的作用與特點
      • 5.1.2 預測的分類
      • 5.1.3 預測的步驟和內容
    • 5.2 定性預測方法
      • 5.2.1 市場調查預測法
      • 5.2.2 專家預測法
    • 5.3 定量預測方法
      • 5.3.1 時間序列概述
      • 5.3.2 迴歸分析預測法
      • 5.3.3 預測的誤差
  • 6 供應鏈運作管理
    • 6.1 供應鏈協調管理
      • 6.1.1 常見供應鏈運行不協調現象
      • 6.1.2 提高供應鏈協調性的方法
    • 6.2 供應鏈激勵管理
      • 6.2.1 供應鏈激勵問題的提出
      • 6.2.2 基於供應鏈協調運作的激勵模式
      • 6.2.3 常見的供應鏈激勵方式
    • 6.3 供應契約管理
      • 6.3.1 供應契約概述
      • 6.3.2 供應契約的參數
      • 6.3.3 常見的供應契約
    • 6.4 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管理
      • 6.4.1 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概述
      • 6.4.2 供應鏈合作夥伴的選擇
  • 7 供應鏈中的庫存管理
    • 7.1 供應鏈庫存管理理論
      • 7.1.1 庫存的基本概念
      • 7.1.2 庫存的兩面性
      • 7.1.3 庫存管理要考慮的影響因素
    • 7.2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庫存問題
      • 7.2.1 供應鏈中的庫存控制問題
      • 7.2.2 供應鏈中的庫存控制模型
    • 7.3 供應鏈庫存管理的技術與方法
      • 7.3.1 供應鏈庫存管理的技術
      • 7.3.2 供應鏈庫存管理方法
    • 7.4 供應鏈環境下的庫存控制策略
      • 7.4.1 供應鏈庫存控制目標
      • 7.4.2 供應鏈庫存控制策略
  • 8 供應鏈中的採購管理
    • 8.1 採購概述
      • 8.1.1 採購的概念
      • 8.1.2 採購的過程
      • 8.1.3 採購活動的作用
    • 8.2 傳統採購模式及其存在的問題
      • 8.2.1 傳統採購模式
      • 8.2.2 基於供應鏈的採購管理
      • 8.2.3 基於供應鏈的採購與傳統採購的差異
    • 8.3 外購戰略決策
      • 8.3.1 企業核心競爭力
      • 8.3.2 外購戰略
      • 8.3.3 外購戰略決策
      • 8.3.4 外購的風險與控制
    • 8.4 供應商選擇與管理
      • 8.4.1 供應商選擇
      • 8.4.2 供應商招標
      • 8.4.3 供應商管理
  • 9 供應鏈中的生產計劃
    • 9.1 供應鏈生產計劃概述
      • 9.1.1 供應鏈生產計劃的概念
      • 9.1.2 生產計劃的傳統模式與供應鏈模式的差別
      • 9.1.3 供應鏈生產計劃的特點
    • 9.2 供應鏈中斷的生產理念
      • 9.2.1 生產系統集成
      • 9.2.2 生產系統協調
      • 9.2.3 大規模定制
    • 9.3 供應鏈中經典的生產計劃
      • 9.3.1 物料需求計劃
      • 9.3.2 準時制生產計劃
      • 9.3.3 基於約束的生產計劃
  • 10 供應鏈中的物流管理
    • 10.1 物流管理概述
      • 10.1.1 物流及物流管理概念
      • 10.1.2 物流管理的發展
    • 10.2 供應鏈中物流管理的原理、價值、地位
      • 10.2.1 供應鏈物流管理的原理
      • 10.2.2 物流管理在供應鏈中的價值
      • 10.2.3 物流管理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地位
    • 10.3 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的關係
      • 10.3.1 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
      • 10.3.2 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聯繫
    • 10.4 供應鏈物流管理方法
      • 10.4.1 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or Manage Inventory,VMI)
      • 10.4.2 聯合庫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
      • 10.4.3 供應鏈運輸管理((Supply Chain Transport Management,SCM)
      • 10.4.4 連續庫存補充計劃(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CRP)
      • 10.4.5 分銷資源計劃(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DRP)
      • 10.4.6 快速回應系統(Quick Response,QR)
      • 10.4.7 協同式供應鏈庫存管理(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CPFR)
  • 11 供應鏈績效評價
    • 11.1 供應鏈績效評價概述
      • 11.1.1 供應鏈績效
      • 11.1.2 供應鏈績效評價定義
    • 11.2 供應鏈績效評價分類
      • 11.2.1 供應鏈整體績效
      • 11.2.2 供應商績效評價
      • 11.2.3 銷售商績效評估
    • 11.3 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原則及可視化
      • 11.3.1 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原則
      • 11.3.2 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可視化
    • 11.4 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及參考模型
      • 11.4.1 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體系
      • 11.4.2 基於平衡記分卡的績效評價體系
      • 11.4.3 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績效水準參考模型SCPR
  • 12 供應鏈風險管理
    • 12.1 供應鏈風險管理概述
      • 12.1.1 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概念
      • 12.1.2 供應鏈風險的類型
    • 12.2 供應鏈風險識別與評估
      • 12.2.1 供應鏈風險識別
      • 12.2.2 供應鏈風險評估
    • 12.3 供應鏈風險管理對策與防範
      • 12.3.1 供應鏈風險管理對策
      • 12.3.2 供應鏈風險防範
  • 13 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與實踐
    • 13.1 服務供應鏈
      • 13.1.1 服務供應鏈的背景和概念
      • 13.1.2 服務供應鏈的運作機制
      • 13.1.3 服務供應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13.2 綠色供應鏈
      • 13.2.1 綠色供應鏈的背景和概念
      • 13.2.2 綠色供應鏈的管理結構
      • 13.2.3 綠色供應鏈的發展歷程
    • 13.3 供應鏈金融
      • 13.3.1 供應鏈金融的背景和概念
      • 13.3.2 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
      • 13.3.3 中國供應鏈金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