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知識網路組織的合作機制研究

作者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680402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逐漸從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轉變為經濟增長的內在核心要素。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競爭的加劇,僅僅依靠單個企業自身的力量難以及時地創造出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的全部知識。為此,越來越多的企業與供應商、客戶、大學、科研單位甚至競爭對手組建知識網路,通過彼此間的知識流動,實現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知識網路日益成為21世紀組織之間合作的重要形式,未來的競爭不僅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且是知識網路與知識網路之間的競爭。

本書的具體內容如下:

(1)論述了知識網路組織之間合作的內涵,並分析了知識網路組織之間合作的影響因素。研究指出,知識網路組織之間是一種合作夥伴關係,這種合作關係的建立以信任為基礎,其實質是成員組織之間的競爭與協作。通過對知識網路合作博弈模型的分析可知,合作利益、知識分工、風險和內部控制是影響知識網路成員間合作關係的重要因素。

(2)研究了知識網路的利益機制。在知識網路利益分配理論分析基礎上,提出了基於組織貢獻程度的利益分配模型,來實現知識網路組織之間合作創新的利潤與無形資產公平分配。根據知識網路組織之間合作方式差異,分析了橫向合作創新、縱向合作創新以及技術轉讓合作三類具體方式下的利益分配機理,繼而探討了知識網路利益分配機制的構建及其運行,並具體分析了使知識網路利益分配機制得以有效運行的動力、措施與保障。

(3)研究了知識網路的分工協同機制。對開放式創新知識分工、知識創造、知識整合階段的知識流動進行了探討,基於知識流動視角利用Amos21.0軟件對知識分工與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進行實證。實證結果表明:知識分工對創新績效具有正向的作用,但也降低了創新參與者間知識共享的意願、提高了知識整合的難度。知識共享意願的降低和知識整合難度的提高制約了知識分工對創新績效的正向作用。清晰的界面規則、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促進知識共享和整合。根據實證結果,基於RPV模型提出知識分工協同的三大機制,即基於知識優勢的知識配置機制、基於Wev2.0技術的同儕研發機制和基於關係產權的知識佔有機制。

(4)研究了知識網路的風險機制。基於COSO風險管理框架,分析、識別了知識網路中存在的典型風險類型,構建了知識網路風險來源框架;基於模糊風險矩陣與Borda序值法對知識網路風險進行了評估與排序,繼而提出包括內生風險防範體系與外生風險防範體系兩個方面在內的知識網路風險防範體系。

(5)研究了知識網路的內部控制機制。知識網路內部控制機制包括契約機制和關係機制。構建了契約機制下知識網路合作創新的博弈模型,探討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與存在知識溢出效應下最優的關係產權激勵系數的設計;針對市場風險、關係風險和鎖定風險提出知識網路組建階段的關係契約機制、知識網路運行階段的關係交易機制和知識網路維持階段的關係調節機制。
  • 1 緒論
    • 1.1 研究背景
    •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 1.2.1 關於知識網路的研究現狀及評述
      • 1.2.2 關於合作機制的研究現狀及評述
    • 1.3 研究意義
    • 1.4 研究內容、方法和創新點
      • 1.4.1 研究內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創新點
    • 1.5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 2 知識網路組織之間的合作及其影響因素
    • 2.1 知識網路概述
      • 2.1.1 知識網路的概念
      • 2.1.2 知識網路的內涵
      • 2.1.3 知識網路的結構
    • 2.2 知識網路組織之間合作的內涵
      • 2.2.1 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以信任為基礎
      • 2.2.2 合作夥伴關係的實質是競爭與協作
    • 2.3 知識網路組織之間合作的影響因素
      • 2.3.1 知識網路組織之間的合作博弈模型
      • 2.3.2 知識網路組織之間合作的影響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結
  • 3 知識網路的利益分配機制
    • 3.1 知識網路的合作利益及其影響因素
      • 3.1.1 知識網路可供分配的利益及其形式
      • 3.1.2 知識網路合作利益的影響因素
    • 3.2 知識網路利益分配的理論基礎
      • 3.2.1 交易成本理論
      • 3.2.2 競爭優勢互補理論
      • 3.2.3 合作博弈理論
    • 3.3 知識網路利益分配模型研究
      • 3.3.1 利益分配問題方法介紹
      • 3.3.2 利益分配問題現有方法的局限性
      • 3.3.3 基於組織貢獻程度的利益分配模型
    • 3.4 知識網路利益分配的機理研究
      • 3.4.1 知識網路的節點合作方式
      • 3.4.2 知識網路三種合作形式下的利益分配機理
      • 3.4.3 知識網路利益分配影響因素探討
    • 3.5 知識網路利益分配機制的構建與運行
      • 3.5.1 知識網路利益分配機制設計目標
      • 3.5.2 知識網路利益分配機制的構建
      • 3.5.3 知識網路利益分配機制的運行
    • 3.6 本章小結
  • 4 知識網路的分工協同機制
    • 4.1 知識分工的文獻回顧及理論基礎概述
      • 4.1.1 從勞動分工到知識分工的理論演進
      • 4.1.2 知識分工協調理論綜述
    • 4.2 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知識網路的運行機制
      • 4.2.1 開放式創新與知識的網路化流動
      • 4.2.2 知識網路的運行機制
    • 4.3 知識網路知識分工機理與實現方式
      • 4.3.1 知識網路知識分工機理
      • 4.3.2 「互聯網+」背景下知識網路知識分工實現方式
    • 4.4 知識網路知識分工與創新績效的實證研究
      • 4.4.1 研究假設
      • 4.4.2 變量度量與問卷設計
      • 4.4.3 數據分析結果
    • 4.5 互聯網背景下知識分工協同機制設計
      • 4.5.1 基於知識優勢的知識配置機制
      • 4.5.2 基於 Web2.0 技術的同儕研發機制
      • 4.5.3 基於關係產權的知識佔有機制
    • 4.6 本章小結
  • 5 知識網路的風險機制
    • 5.1 知識網路風險及其識別
      • 5.1.1 知識網路風險的內涵與特徵
      • 5.1.2 知識網路風險的識別
    • 5.2 知識網路風險的評估———基於模糊風險矩陣
      • 5.2.1 構建風險矩陣
      • 5.2.2 風險評估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 5.2.3 風險的 Borda 排序
    • 5.3 知識網路風險的防範
      • 5.3.1 內生風險防範機制
      • 5.3.2 外生風險防範機制
      • 5.3.3 全面風險管理原則在知識網路風險防範中的應用
    • 5.4 本章小結
  • 6 知識網路的內部控制機制
    • 6.1 基於契約的知識網路內部控制機制設計
      • 6.1.1 契約的控制功能
      • 6.1.2 契約機制下知識網路組織進化博弈模型
      • 6.1.3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知識網路組織合作最優契約設計
    • 6.2 契約機制下的知識溢出效應
      • 6.2.1 知識協作與知識溢出
      • 6.2.2 知識溢出效應下知識網路成員組織合作收益分析
      • 6.2.3 考慮知識溢出的知識網路組織合作最優契約設計
      • 6.2.4 知識溢出效應對知識網路的影響分析
    • 6.3 基於關係的知識網路內部控制機制設計
      • 6.3.1 契約控制下知識網路的知識協作困境
      • 6.3.2 知識網路的知識協作困境原因分析
      • 6.3.3 知識網路的知識協作困境影響因素分析
      • 6.3.4 知識網路的關係控制機制
      • 6.3.5 知識網路合作關係控制對策
    • 6.4 本章小結
  • 7 研究結論
    • 7.1 主要結論與貢獻
    • 7.2 研究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附錄1 知識網路組織知識分工協同機制研究調查問卷
    • 附錄2 知識網路組織風險機制研究調查問卷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