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歲時禮俗文化論略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62458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先以自序說明本書出版緣起,接著,由上下兩編正文與結語,論述由「劫」到「節」的發展,再探討歲時禮俗未來的研究動向。上編,藉由基本天文曆法及二十四節氣與生活的關係,說明絕大多數歲時禮俗活動,來自古人面對大自然嚴峻考驗的因應措施,因而多理解歲時禮俗與生活的關係,可以增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緩和人與大自然的緊張關係。下編,藉由十大歲時節日實例以探尋節日起源,嘗試回歸古人過「劫」的體驗。當今人歡樂過「節」的同時,實應反思古代禮俗活動安排的意義,為促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而努力。附錄可提供後續研究的參考資訊。
  • 自序:出版本書緣起
  • 上編:理論篇
    • 第一章 緒論:研究歲時禮俗的現代意義
      • 一、理解歲時禮俗的必要性
      • 二、研究歲時禮俗的意義
    • 第二章 歲時禮俗的形成條件
      • 一、禮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大概內容
      • 二、重要的曆法歲時觀念
      • 三、社會通行歲時禮俗須有穩定的政經基礎
    • 第三章 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社會生活的關係
      • 一、二十四節氣簡介
      • 二、春的節氣與生活
      • 三、夏的節氣與生活
      • 四、秋的節氣與生活
      • 五、冬的節氣與生活
    • 第四章 歲時禮俗的主要範圍與特色
      • 一、歲時禮俗的主要範圍
      • 二、歲時禮俗的表現特色
    • 第五章 歲時禮俗的階段性發展
      • 一、歲時禮俗的萌芽—先秦
      • 二、歲時禮俗的奠定—兩漢
      • 三、歲時禮俗的定型—魏晉南北朝
      • 四、歲時禮俗的發展—隋唐以後
  • 下編:實例篇
    • 第一章 立春(春節、農民節)
      • 一、立春節日的由來
      • 二、立春的禮俗活動
    • 第二章 元宵(上元節、燈節)
      • 一、元宵(上元節、燈節)的由來
      • 二、元宵的禮俗活動
    • 第三章 清明(附上巳節、寒食節)
      • 一、上巳節日的緣由與活動
      • 二、寒食節日的緣由與活動
      • 三、清明節日的由來
      • 四、清明節的禮俗活動
    • 第四章 端午節(端陽節、端五節)
      • 一、端午節的名稱問題
      • 二、端午節的由來
      • 三、端午節的禮俗活動
    • 第五章 七夕(乞巧節)
      • 一、七夕節日的由來
      • 二、七夕節日的禮俗活動
    • 第六章 中元節(鬼節、盂蘭盆節)
      • 一、中元節日的由來
      • 二、中元節的禮俗活動
    • 第七章 中秋節(附:土地公節)
      • 一、中秋節日的由來
      • 二、中秋節日的禮俗活動
    • 第八章 重陽節(重九、敬老節)
      • 一、重陽節的由來
      • 二、重陽節的禮俗
    • 第九章 冬至節
      • 一、冬至節的由來
      • 二、冬至的禮俗
    • 第十章 過年
      • 一、過年的由來
      • 二、過年的禮俗
  • 結語
    • 歲時禮俗研究發展的前瞻
      • 一、前言
      • 二、禮學研究論題的回顧(民國95~105學年度)
      • 三、歲時禮俗研究論題的前瞻
      • 四、結論:掌握禮學以發展學術文化研究
    • 引用書目
    • 附錄一 (增修版)民國106學年度以前全國碩博士禮學論文目錄
    • 附錄二 文淵閣四庫全書 歲時相關書目
    • 附錄三 續修四庫全書 歲時相關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