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全新增補版)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3/0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954289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臺灣人的民族(國族)認同從何而來?
「臺灣人」何時誕生?

若林正丈教授是日本學界研究臺灣政治的第一人,本書以原本的增補版為基礎,新收入晚近的兩篇論文,不僅是開啟其學術生涯的立碑之作,也是追尋臺灣認同從何而來的重量級經典。

班納迪克.安德森在其論述民族主義的名作《想像的共同體》書中指出,民族(國族)必須被想像為有限、有邊界的。直至今日為止,民族(國族)認同仍是臺灣前途最重要的議題,也無時無刻不牽動每個臺灣住民的敏感神經。然而,以臺灣為範圍的民族想像從何開始?又是如何展開的?這是貫穿本書的核心提問。

本書將臺灣民族意識的形成,追溯至1920年代由臺灣漢人知識分子所領導的抗日運動,這些運動以組織性、持續性的政治運動、文化運動、社會運動的型態展開,雖然在現實上以失敗的局面告終,但「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的口號已深入人心,召喚了「臺灣人」的誕生。此一源自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記憶,對於後來「臺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主義的對抗,發揮了間接的作用。

本書日文版初版於1983年,其基礎是作者取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主題為1920年代由臺灣漢人知識分子所領導的抗日運動。本書在出版當時,即顯現與同時期的相關研究非常不同的特色,將臺灣抗日的政治運動放在日本大正時期民主局勢以及中國國民革命的脈絡下展開討論,強調臺灣抗日運動史不僅是臺灣近代史重要的一環,也與日本近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密切相關。

本書於2001年在日本出版了增補版,增加四篇文章,列為「附篇」。此一最新中文版除完整翻譯2001年版的內容,更納入作者晚近寫就的〈矢內原忠雄與殖民地臺灣知識分子──殖民地自治運動言論同盟的形成與解體〉、〈葉榮鐘的「述史」之志──晚年書寫活動試論〉兩篇文章,作為「補篇」。因此,此一版本可說是增補版的「增補版」,連貫了作者關於戰前臺灣政治社會運動,以及戰後臺灣政治史兩大研究領域。

【本書之重要焦點與特色】
一、本書充分展現若林正丈教授類型論的研究特色,將繁複的史實概念化,以簡馭繁。例如,將日本對於殖民地臺灣的統治,劃分為「透過交換、仲介進行控制的機制」、「透過規律、訓練進行控制的機制」、「透過懲罰、威嚇進行控制的機制」等三個層次(附篇三);並將不同立場的抗日運動分類為「祖國派」、「待機派」與「臺灣革命派」(本書第二篇)。

二、臺灣人如何回應日本殖民統治的同化主義?臺灣知識分子所推動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得到哪些日本學者的支持?又為何遭致日本政府的反對?臺灣文化協會為何出現左右分裂?而後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民眾黨、臺灣共產黨的發展如何?(本書第一篇)

三、本書並以1923年的東宮臺灣行啟(皇太子巡視臺灣),解構臺灣總督府如何運用此一事件,一方面向下對臺灣民眾宣揚內地延長主義,將臺灣人納入帝國的管治,另一方面則向上對日本中央宣傳殖民地臺灣的治理績效(附篇二)。

四、本書提出了「本地地主資產階級」之概念,作為理解日本統治臺灣的「總督政治」的「研究假設」,以臺中中學校的設立為例,說明了殖民統治者與「本地地主資產階級」如何相互需要,但卻又「同床異夢」(附篇一)。

五、在戰前推動殖民地自治運動的臺灣知識分子,包括:林獻堂、蔡培火、葉榮鐘等,在戰後面臨了什麼樣的歷史命運?又對後來臺灣的民主發展留下哪些遺產?(本書補篇一、補篇二)


各界推薦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專文導讀

邱士杰/廈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薛化元/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共同推薦
  • 導讀 我所認識的若林正丈及其《台湾抗日運動史研究》/吳密察
  • 編輯說明
  • 導言/何義麟 譯
  • 第一篇 大正民主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日本殖民主義的政治與臺灣抗日運動
    • 序言/陳怡宏 譯
    • 第一章 時代背景/陳怡宏 譯
    • 第二章 內地延長主義與「臺灣議會」/李承機 譯
    • 第三章 大正民主與「臺灣議會」/顏杏如、陳文松 譯
    • 第四章 帝國議會的臺灣設置請願運動/鄭麗玲 譯
    • 總結/鄭麗玲 譯
  • 第二篇 中國革命與臺灣知識分子
    • 序章 臺灣抗日民族主義的問題狀況/葉碧苓 譯
    • 第一章 黃呈聰抱持「待機」之意涵 ── 日本統治下臺灣知識分子的抗日民族思想/何義麟 譯
    • 第二章 尋求遙遠的連帶 ── 中國國民革命與臺灣青年/陳怡宏 譯
    • 第三章 「臺灣革命」與第三國際 ── 以臺灣共產黨的形成與重建為中心/鄭政誠 譯
  • 附篇
    • 一、總督政治與臺灣本地地主資產階級 ── 公立臺中中學校設立問題(1912 - 1915 年)/許佩賢 譯
    • 二、一九二三年東宮臺灣行啟與「內地延長主義」/富田哲 譯
    • 三、試論如何建立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的研究 ── 戰後日本研究成果的一個反思/許佩賢 譯
    • 四、臺灣的兩種民族主義 ── 亞洲的區域與民族/許佩賢 譯
  • 補篇
    • 一、矢內原忠雄與殖民地臺灣知識分子 ── 殖民地自治運動言論同盟的形成與解體/許佩賢 譯
    • 二、葉榮鐘的「述史」之志 ── 晚年書寫活動試論
  • 後記/何義麟 譯
  • 增補版後記/何義麟 譯
  • 2007 年版中譯版出版後記/何義麟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