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突破傳統窠臼,教育改革才能破繭而出!
◎台灣教育正面臨考驗,本書釐清教育的責任與目的,進而提出改革方向與作法。
◎分析面向多元,建議方法具體,擺脫傳統窠臼,進行顛覆性的變革。
◎教育改革不只由專家與政客之事,國人都應關心此一國家百年大計之根本事務。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國家根本基礎,
時代帶給教育的新責任,無可旁貸;
跳脫傳統觀念,認識現代教育的責任和目的,
改革才有準繩與方向。
社會盼望教育改革,專家們意見紛紛,一般說來都脫離不了傳統窠臼,難以徹底解決問題,今日的社會與古早時期不可同日而語,教育對新社會的要求、新時代的新責任,應該深入了解,積極面對,尤其一些往日的觀念、認知和教育結構己經陳舊,須要突破傳統,作顛覆性的變革,方足以適應目前社會需求。
作者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從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型態、地區等各個面向,提出深切看法,以及具體的改革建議。
本書第一章闡明國家教育要向個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負責之理。
第二章提出教育是服務的、知行相輔的、維護人性尊嚴的,並須打破教育王國迷思的顛覆觀念。
第三章說明教育須分五大教育系統的革新學制。
第四章介紹教育管理之層次:全國教育管理、地區規劃、建立教用結合機制、教育與研究結合。
章節分明,層層論述,見解鞭辟入裡,能為社會各界所參考指引。
◎台灣教育正面臨考驗,本書釐清教育的責任與目的,進而提出改革方向與作法。
◎分析面向多元,建議方法具體,擺脫傳統窠臼,進行顛覆性的變革。
◎教育改革不只由專家與政客之事,國人都應關心此一國家百年大計之根本事務。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國家根本基礎,
時代帶給教育的新責任,無可旁貸;
跳脫傳統觀念,認識現代教育的責任和目的,
改革才有準繩與方向。
社會盼望教育改革,專家們意見紛紛,一般說來都脫離不了傳統窠臼,難以徹底解決問題,今日的社會與古早時期不可同日而語,教育對新社會的要求、新時代的新責任,應該深入了解,積極面對,尤其一些往日的觀念、認知和教育結構己經陳舊,須要突破傳統,作顛覆性的變革,方足以適應目前社會需求。
作者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從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型態、地區等各個面向,提出深切看法,以及具體的改革建議。
本書第一章闡明國家教育要向個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負責之理。
第二章提出教育是服務的、知行相輔的、維護人性尊嚴的,並須打破教育王國迷思的顛覆觀念。
第三章說明教育須分五大教育系統的革新學制。
第四章介紹教育管理之層次:全國教育管理、地區規劃、建立教用結合機制、教育與研究結合。
章節分明,層層論述,見解鞭辟入裡,能為社會各界所參考指引。
- 自序
-
第一章 國家教育責任
-
一、教育要向個人負責
-
(一)全民教育責任
-
(二)教育要求精進
-
(三)尊重個人差異
-
(四)特殊才能教育
-
(五)貫穿人生的教育
-
(六)舉一反三處處著力
-
-
二、教育要向社會負責
-
(一)新社會新形態
-
(二)貧富皆須教育
-
(三)殘障教育
-
(四)不肖者的教育
-
(五)生活形態改變的教育
-
(六)設立寄宿學校
-
(七)第二專長教育
-
(八)教育保險
-
-
三、教育要向經濟負責
-
(一)今昔時代不同
-
(二)管理世代的要求
-
(三)深入社會掌握人才需求
-
(四)學制與經濟的配合
-
-
四、教育要向政治負責
-
(一)普及人才教育
-
(二)人才考評
-
(三)人力管理
-
(四)建立就業秩序
-
-
五、教育要向文化負責
-
(一)教育的時代使命
-
(二)為人師表樹立典範
-
(三)建立權威
-
(四)社會先鋒學術裁判
-
-
-
第二章 顛覆的觀念
-
一、服務的教育
-
(一)角色轉換
-
(二)教育以服務為目的
-
(三)服務的制度
-
-
二、打破教育王國迷思
-
(一)拆除教育王國藩籬
-
(二)教育掛帥時代來臨
-
(三)廢除學籍學位
-
(四)證照取代學籍
-
(五)保留進學精神
-
-
三、「知」「行」相輔的教育
-
(一)行而後真知
-
(二)尊重工作地位
-
(三)教育高度
-
(四)責任重疊
-
(五)完整人才貢獻社會
-
-
四、維護人性尊嚴
-
(一)目前教育缺少人性尊嚴
-
(二)民本教育
-
-
-
第三章 學制革新
-
一、概論
-
二、教育系統區分
-
(一)國民基礎教育系統
-
(二)一般教育系統
-
(三)研究教育系統
-
(四)特殊教育系統
-
(五)國防教育系統
-
-
-
第四章 教育管理
-
一、考試院掌管全國教育
-
(一)時代任務
-
(二)有利教育中立
-
(三)為國為民一體服務
-
(四)兩情相願的結合
-
(五)彌補憲政不足
-
(六)民族院直接向總統負責,向立法院報告爭取預算。
-
-
二、地區規劃
-
(一)分區教育
-
(二)活潑地方教育
-
(三)教育要服務人民
-
(四)平衡教育
-
(五)分層負責
-
-
三、建立「教」「用」結合機制
-
(一)「教」「用」結合目的
-
(二)社會的配合
-
(三)「教」「用」結合技術
-
-
四、教育與研究的結合
-
(一)教育的泉源
-
(二)教育與研究區隔分明
-
(三)追求專精
-
(四)教育與研究的結合
-
-
五、尾語
-
六、民族院概略組織系統表(參考)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