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台灣醫界不能說、不敢說的醫療真相,
就讓日本醫界的大砲醫師來說!
某些醫師只看檢驗數據治病,卻未考量病患身體的實際情況。
罹癌人數變多,部份原因是源自於做太多癌症篩檢。
有些處方藥,居然造假數據而謊稱具有療效。
健康檢查的高標準,會造就更多的病人。
以上這些真相,都是你我不該忽視的重大問題!
★ 美國執業自然醫學醫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俊旭 專文推薦 ★
「為了把日子過得安適自在,我不願囫圇吞下醫師的全盤指示,而是選擇自己的醫療自己作主。對醫師的處置言聽計從,只為了延長壽命,縱使換來的壽命既不快樂也不健康,大家認為這樣過日子會幸福嗎?究竟是長命百歲比較重要,還是堅持生活品質比較重要呢?
本書不惜揭露當前的醫療弊病,同時大膽為『快活過日』的要領提出建言,全書的精神就在於七個字,『我的醫療我作主』。」
──和田秀樹
當你因身體不適而就醫時,若是對醫療沒有正確的認知,或是一味聽從醫師的診斷,認為多做檢查、多吃藥就能治癒疾病,那麼你可能會吃了大虧!
作者和田秀樹醫師透過自身罹患高血壓的經驗,發現在服藥降至標準值後,會感受到諸多身體不適的症狀,因而發覺某些醫師會不顧病患的個別差異、身心狀況,僅為了讓異常數值回到一般醫界所倡導的「健康標準」,就強行開藥或採取積極性的治療。大部分的患者或許對於這樣的治療方式並無特別的感覺,但較敏感或高齡的患者反倒在治療後,即便檢驗數值都已在正常值內,卻因不當治療所誘發的小毛病,讓生活品質大大扣分,產生「愈就醫愈不適」的狀況,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本書不在為大眾豎立遵行的教條,而是為「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身體與看待醫療」,提供另一種可能的思維。不被動接受醫師的醫療處置,不要盲從所謂的名醫權威,多吸收各種醫療資訊,增加自己在醫療上的選項,就不至於對醫師言聽計從,也能進而降低被醫師看輕的醫療風險,倖免遭受不必要的醫療處置。
真誠推薦
公共衛生專家 吳寶芬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俊旭
就讓日本醫界的大砲醫師來說!
某些醫師只看檢驗數據治病,卻未考量病患身體的實際情況。
罹癌人數變多,部份原因是源自於做太多癌症篩檢。
有些處方藥,居然造假數據而謊稱具有療效。
健康檢查的高標準,會造就更多的病人。
以上這些真相,都是你我不該忽視的重大問題!
★ 美國執業自然醫學醫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俊旭 專文推薦 ★
「為了把日子過得安適自在,我不願囫圇吞下醫師的全盤指示,而是選擇自己的醫療自己作主。對醫師的處置言聽計從,只為了延長壽命,縱使換來的壽命既不快樂也不健康,大家認為這樣過日子會幸福嗎?究竟是長命百歲比較重要,還是堅持生活品質比較重要呢?
本書不惜揭露當前的醫療弊病,同時大膽為『快活過日』的要領提出建言,全書的精神就在於七個字,『我的醫療我作主』。」
──和田秀樹
當你因身體不適而就醫時,若是對醫療沒有正確的認知,或是一味聽從醫師的診斷,認為多做檢查、多吃藥就能治癒疾病,那麼你可能會吃了大虧!
作者和田秀樹醫師透過自身罹患高血壓的經驗,發現在服藥降至標準值後,會感受到諸多身體不適的症狀,因而發覺某些醫師會不顧病患的個別差異、身心狀況,僅為了讓異常數值回到一般醫界所倡導的「健康標準」,就強行開藥或採取積極性的治療。大部分的患者或許對於這樣的治療方式並無特別的感覺,但較敏感或高齡的患者反倒在治療後,即便檢驗數值都已在正常值內,卻因不當治療所誘發的小毛病,讓生活品質大大扣分,產生「愈就醫愈不適」的狀況,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本書不在為大眾豎立遵行的教條,而是為「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身體與看待醫療」,提供另一種可能的思維。不被動接受醫師的醫療處置,不要盲從所謂的名醫權威,多吸收各種醫療資訊,增加自己在醫療上的選項,就不至於對醫師言聽計從,也能進而降低被醫師看輕的醫療風險,倖免遭受不必要的醫療處置。
真誠推薦
公共衛生專家 吳寶芬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俊旭
- 推薦序 不要全面聽信醫師的話,懂得自主抉擇醫療方式才是上策/陳俊旭
- 前言 壽命延長或生活品質,你選哪一邊?
-
第一章 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一) 日本的醫療毫無根據
-
真的有必要設定體檢「標準值」嗎?
-
有效醫療的證據何在?
-
纈沙坦事件的教訓
-
當心醫學這門偽科學
-
日本人深信不疑的兩大醫療謊言
-
蛋白質才是腦中風死亡率降低的主因
-
有些疾病要以食療取代藥物
-
為什麼只有日本人的罹癌率持續攀升?
-
癌症篩檢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
-
「應該切除的腫瘤」與「不該切除的腫瘤」
-
癌症病患為何「食在痛苦」?
-
日本人多糖尿病,也是拜健檢之賜
-
高血糖並不會造成阿茲海默症
-
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
-
日本醫界輕視臨床經驗
-
醫界與相撲界同樣都欠缺管理
-
週末無法找其他科別會診?!
-
-
第二章 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二) 再這樣下去,注定一輩子當藥罐子
-
大學醫院是積存陳舊療法的倉庫
-
做研究,是為了製造更多藥罐子?
-
為老人設立的「認證設施」數量多寡與壽命不成正比
-
大學附設醫院是藥廠的試藥機關
-
日本的癌症治療落後五十年
-
治病關鍵在於免疫機能
-
漠視心理照顧的日本醫療
-
醫師也需要注意病患的心理問題
-
-
第三章 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三) 有些醫師缺乏重要常識
-
健康檢查真的有意義嗎?
-
日常飲食比服藥更重要
-
「法國悖論」的真相
-
醫師應該也要懂營養學
-
男女的壽命差距戳破「健檢更長壽」的謊言
-
只看數據治病的醫師叫人痛心
-
-
第四章 醫療自主這樣做(一) 「不容忍」的好處
-
完全推翻常識的萬能細胞與基因治療時代
-
iPS細胞普及將帶來更多醫療新選項
-
「不會主動告知治療選項」的醫療現況
-
科技進步排除不必要的容忍
-
實證醫療也是概率統計
-
未來的醫療將走向精準個人化
-
自己的醫療自己決定
-
可憐的延命治療手段
-
未來,你可能預知自己能活多久
-
你現在接受的可能是無效醫療
-
-
第五章 醫療自主這樣做(二) 醫師的評價看候診區就知道
-
如何分辨好醫師、壞醫師?
-
社區醫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
醫師能教你不生病的方法,但無法教你提升生活品質
-
做個「讓醫師不敢輕忽」的患者
-
「十八名病患死於同一名醫師刀下」的教訓
-
對不進修的醫師與服膺權威的醫師敬而遠之
-
因醫糾上法庭,是醫師最不想遇到的事
-
-
第六章 醫療自主這樣做(三) 護理師、長照管理師都是重要情報站
-
想要醫療自主,該如何蒐集相關資訊?
-
參考護理師與長照管理師的評價
-
向病患和藥劑師打聽醫師的口碑
-
自行謹慎求證很重要
-
治療的決定權掌握在患者手中
-
傾聽身體的聲音
-
寧可綁手綁腳也要長命百歲嗎?
-
謹慎求證網路資訊的出處
-
白色巨塔的「加拉巴哥化」
-
嚴重影響生活時,就該考慮減藥
-
何時該轉診或換醫院?
-
醫術差的醫師口才反而厲害
-
選擇能以醫學實證說服病患的醫師
-
醫院的排行榜可信嗎?
-
看檢驗數據,不如直接針對患處
-
資訊不足就會淪為「醫界權威的信徒」
-
追求自在或服膺醫療,全看自己抉擇
-
- 後記 快活人生的契機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