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憤怒是人類重要的核心情緒之一
它不單是一種心理經驗,同時也是一種生理經驗。然而,與憤怒一同活化的壓力反應只是為了迅速處理眼前威脅的權宜狀態,在理想的情況下,倘若威脅遠離,健康的生理回饋作用就應該啟動,幫助我們回歸憤怒前的生理平衡狀態。一旦這種平衡無法重建,過長時間處於易怒狀態與壓力下,就會對身心造成許多傷害與危機。
憤怒會改變人的認知方式
當處於相對和諧的狀態時,人的觀點與想法都會比較富有彈性與開放性。不過怒火一旦被點燃,取而代之的,就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視角,以及僵化原始的行動方式――戰鬥或者脫逃。這些認知偏差和欠缺周慮的行動,往往帶來不甚理想的後果。
在現代節奏過快又相對複雜的社會中,壓力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與方式充斥在生活中並不斷累積。不論是在個人的私領域中、在家庭,還是在高度競爭的職場、不同意識形態的團體,甚至是國與國、宗教與宗教間,處處都埋藏著由憤怒組成的大小未爆彈,只要稍一不甚,觸發後就是一場又一場的衝突。然而,在資訊時代,人人埋首於手機網路中,在極度缺乏自我觀察與面對面溝通的情況下,更是無力處理這類突發危機,不論它是發生在心中還是在現實的世界中。
繼《十四天克服你的焦慮》後,康薩仁波切與長庚心理醫師共同合作,再次為當代人切身的苦悶煩惱帶來睿智清涼的醍醐灌頂。不論是生命經驗的分享,還是對社會潮流鞭辟的觀察,輔以專業醫師現代心理學的佐證與詮釋,本書猶如一劑精準的藥方,讓我們了解憤怒,認識自己,同理他人,從此面對憤怒不再苦無對策,遠離負面情緒的傷害,擁抱自在快樂的人生。
憤怒是人類重要的核心情緒之一
它不單是一種心理經驗,同時也是一種生理經驗。然而,與憤怒一同活化的壓力反應只是為了迅速處理眼前威脅的權宜狀態,在理想的情況下,倘若威脅遠離,健康的生理回饋作用就應該啟動,幫助我們回歸憤怒前的生理平衡狀態。一旦這種平衡無法重建,過長時間處於易怒狀態與壓力下,就會對身心造成許多傷害與危機。
憤怒會改變人的認知方式
當處於相對和諧的狀態時,人的觀點與想法都會比較富有彈性與開放性。不過怒火一旦被點燃,取而代之的,就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視角,以及僵化原始的行動方式――戰鬥或者脫逃。這些認知偏差和欠缺周慮的行動,往往帶來不甚理想的後果。
在現代節奏過快又相對複雜的社會中,壓力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與方式充斥在生活中並不斷累積。不論是在個人的私領域中、在家庭,還是在高度競爭的職場、不同意識形態的團體,甚至是國與國、宗教與宗教間,處處都埋藏著由憤怒組成的大小未爆彈,只要稍一不甚,觸發後就是一場又一場的衝突。然而,在資訊時代,人人埋首於手機網路中,在極度缺乏自我觀察與面對面溝通的情況下,更是無力處理這類突發危機,不論它是發生在心中還是在現實的世界中。
繼《十四天克服你的焦慮》後,康薩仁波切與長庚心理醫師共同合作,再次為當代人切身的苦悶煩惱帶來睿智清涼的醍醐灌頂。不論是生命經驗的分享,還是對社會潮流鞭辟的觀察,輔以專業醫師現代心理學的佐證與詮釋,本書猶如一劑精準的藥方,讓我們了解憤怒,認識自己,同理他人,從此面對憤怒不再苦無對策,遠離負面情緒的傷害,擁抱自在快樂的人生。
- 推薦序 弦內
- 前言 不成比例的快樂與痛苦
-
第一章 你認識自己的憤怒嗎
-
易怒的習慣是後天養成的
-
【心理學觀點】憤怒與易怒
-
即使出自關愛,表現出來的卻是憤怒
-
【心理學觀點】憤怒啟動的暫時性認知偏差
-
有百害而無一利
-
轉變的契機
-
如何控制憤怒是可以學習的
-
為改變而作好準備
-
-
第二章 在憤怒的面具之下
-
隨意宣洩是下下之策
-
控制憤怒的三部曲
-
【心理學觀點】憤怒的對治技巧:不是爆發,也不是壓抑,是增加認識與學習調適
-
平時就要培養覺知力
-
【心理學觀點】對自己的內在狀態感到好奇-成為「自己的觀察者」,掌握自己的第一步
-
用正念探索憤怒的根源
-
我愛執越少,生命越快樂
-
-
第三章 一點都不漂亮的玻璃心
-
拒絕一切與自己不同的存在
-
【心理學觀點】健康的自尊與脆弱的自戀
-
有品質的聆聽能減少誤解
-
【心理學觀點】熟悉溝通的關鍵步驟,增加溝通效率
-
自以為是與過度期待的陷阱
-
克服自己的玻璃心
-
真正的勇氣
-
佛陀所展現的勇氣
-
【心理學觀點】變得更好的勇氣-擺脫「病態羞恥感」的陷阱
-
-
第四章 就要失控的世界
-
如何處理家人的憤怒情緒
-
【心理學觀點】面對重要他人的憤怒
-
職場上的憤怒:競爭所帶來的機械化反應
-
面對批評
-
網路造成的問題
-
認識群體間的憤怒
-
如何面對不公不義
-
【心理學觀點】義怒-合理憤怒的正面意義
-
-
第五章 佛菩薩也會生氣嗎?
-
憤而不怒的大智慧者
-
是恐懼還是愚昧
-
【心理學觀點】戴著「易怒」面具,妨礙人我真實連結的關鍵情緒-恐懼
-
自我設限的憤怒
-
-
第六章 就從悲心開始
-
要如何伸出援手
-
被誤解的悲心
-
【心理學觀點】同理與同情-相對位置決定一切
-
真正悲心的展現
-
時機的重要性
-
-
第七章 從此 再也不生氣
-
除了生氣,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
-
減少我愛執與培養悲心必須雙管齊下
-
我愛執過度熾盛的現代社會
-
小孩也成為競爭的犧牲品
-
製造憤怒的結構性問題
-
智慧與實相
-
- 附錄 關於正念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