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為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人論文獎2000年度之得獎論文,贏得出版資助由中文大學出版社把論文編輯成書出版。論文從「身份探尋」的角度,研究蕭紅四部代表作《商市街》、《生死場》、《呼蘭河傳》和《馬伯樂》。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運用小說敘事學、文體學、女性主義和心理學等文學理論,並以「現實」為參照,探討作品與個人遭遇、社會和文藝的關係,展示蕭紅如何通過藝術上的「象徵」(「修辭手法」和「隱含意義」),折射她對「身份」的看法。
-
第一章 導論:重讀蕭紅之必要
-
一、重讀蕭紅的目的及方法
-
二、四部代表作在論述上的先後吹序
-
三、本書的主題:現實與象徵
-
四、通過「人物」探討蕭紅對「身份」 的追尋
-
五、附錄:五十年代以來研究蕭紅的角度
-
-
第二章 三十年代的東北都會: 《商市街》中哈爾潰與蕭紅「自我定位」的關係
-
一、「身份」與「自我」
-
二、迷惘、失落背後的底蘊
-
三、現代東北下的哈爾濱
-
四、「俄化」 及「國際大都會」 下的「局外人」
-
五、歐羅巴旅館
-
六、有「家」 的「孤獨者」
-
七、中國民族「同命運」 下的無助
-
八、日本勢力下的不屈與不安
-
九、血緣、家族、家長專制中的叛逆與認同
-
十、總結
-
-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東北農村:《生死場》中「人物性別」分派與女性位置的肯定
-
一、從哈爾濱到青島的蕭紅與《生死場》
-
二、兩性關係:女性身體與生產「刑罰」
-
三、日常生活:女性另一種「生」的磨難
-
四、民族苦難:女性支援與男性祭典
-
五、存在境況:死亡考驗及影響
-
六、總結
-
-
第四章 抗戰時期的知識分子自省:《馬伯樂》
-
一、「文協」 與蕭紅寫作取向
-
二、以「可笑」 為敘述策略的《馬伯樂》
-
三、反「宏大敘述」的家常生活
-
四、反「神聖偉大」 的術語諧擬
-
五、反「英雄文學」 的頑皮小孩
-
六、反「中心主題」 的枝節故事
-
七、時間淡化、地標意義與記憶重構的關係
-
八、「作家形象」 、「愛國想象」與身份建構的關係
-
九、總結
-
-
第五章 香港時期對「女性命運」、自我和人生的總結: 《呼蘭河傳》
-
一、引言
-
二、民俗信仰與「女性命運」 的關係
-
三、跳大神與對「女性」 的道德懲治
-
四、以「成長小說」審視《呼蘭河傳》的成長主題
-
五、總結
-
-
第六章 餘論及結語
-
一、其他作品中的「自我」 迷失和不安
-
二、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命運」
-
三、蕭紅筆下的「抗戰小說」
-
四、總結
-
- 註釋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62996/158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