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蒙特梭利內在需求論X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X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唯一融合3大名家精華的教養專書————
附錄【父母成長體驗手冊】&章末【實用教養建議】
【專家推薦】
李偉文│牙醫、作家、環保志工
李崇建│作家、《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周志建│心理治療師、《跟家庭的傷說再見》作者
彭菊仙│《管教的勇氣》、《誰說分數不重要?》作者
張旭鎧(阿鎧老師)│兒童學習力專家
用「愛與尊重」對待孩子,為何換來孩子的自私和不尊重?
讀了不少教養工具書,那些妙招對我的孩子都不管用?
明明很愛孩子,卻常在某個瞬間理智斷線,忍不住對他抓狂?
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種父母?
該怎麼做,
才能讓教養不再是「知道但是做不到」的理論?
好的教育,不應只局限於對孩子行為的訓練和矯正,
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
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
覺知,讓你探索自己,
真正連結到孩子的心,
讓內在智慧指引你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完善自我。
▋為什麼這一代父母都處於育兒焦慮?為何愛與尊重對孩子沒用?
原因很簡單:內在世界失衡了。而內在失衡來自哪裡呢?童年!童年時期,來自上一代父母無意識的羞辱、比較、指責的體驗,夾雜太多的負面感受,若未得到傾訴和轉化,將儲存在身體的記憶中。一旦父母帶著這種心理模式去養育一個孩子,無意識中,孩子就會秉承父母這種低自尊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結構。
▋該怎麼做,才能找回孩子的內在平衡?
一個人成長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安全感和歸屬感,要完成自我的建構,需要滿足孩子對重視、尊重、接納、欣賞、規則和界限的內在需求。滿足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後,孩子自然會走向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自我實現。
▋內在需求若沒得到滿足,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成長過程中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讓孩子覺得「我一定要做好,否則我不值得被愛」「我一定要成功,否則我不夠好」「我一定要成為……否則我不重要」……原本幸福的生活慢慢變得與焦慮、恐懼、壓力常伴。於是為了遮蔽、逃離這些感受,人們的溝通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指責、 打岔、超理智……這一切都因為人們與那個最深的、最根本的「我是」失聯了。
▋若父母童年時內在需求匱乏,該如何補救?
想要改變這一切,關鍵在於父母的覺醒。從探索自己的冰山開始,運用自我覺知力觀察內在的匱乏,療癒自己的創傷,然後運用一些方法逐步提升自我價值的時候,就會開始整合自己的內在資源,接納自己的全部。一旦父母有了這種接納低自尊,並逐漸發展高自尊的成長體驗,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讓一個孩子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帶著覺知愛孩子,回應孩子成長的心理需求,
讓他們成為尊重秩序、自律自愛、綻放天賦的人!
【本書特色】
1. 本書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蒙特梭利內在需求論和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的基本理論,
梳理了孩子從心理需求到精神需求的發展脈絡,喚醒父母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給足
孩子內在的營養,從而幫助孩子建構更加完整的自我。
2. 作者用真實案例深度解讀孩子的內心世界,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性知識,言簡意賅,容易引起共鳴,回應家長的需求。
3. 章末【給父母的教養建議】提供引導0~12歲各階段孩子的實用教養建議,幫助父母用具體的方式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引領孩子往更高的精神需求前進,建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4. 附錄【父母成長體驗手冊】提供了10個體驗式活動教案,可供學習團體演練,父母也可選擇其中的活動帶領孩子一起完善自我。
————唯一融合3大名家精華的教養專書————
附錄【父母成長體驗手冊】&章末【實用教養建議】
【專家推薦】
李偉文│牙醫、作家、環保志工
李崇建│作家、《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周志建│心理治療師、《跟家庭的傷說再見》作者
彭菊仙│《管教的勇氣》、《誰說分數不重要?》作者
張旭鎧(阿鎧老師)│兒童學習力專家
用「愛與尊重」對待孩子,為何換來孩子的自私和不尊重?
讀了不少教養工具書,那些妙招對我的孩子都不管用?
明明很愛孩子,卻常在某個瞬間理智斷線,忍不住對他抓狂?
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種父母?
該怎麼做,
才能讓教養不再是「知道但是做不到」的理論?
好的教育,不應只局限於對孩子行為的訓練和矯正,
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
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
覺知,讓你探索自己,
真正連結到孩子的心,
讓內在智慧指引你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完善自我。
▋為什麼這一代父母都處於育兒焦慮?為何愛與尊重對孩子沒用?
原因很簡單:內在世界失衡了。而內在失衡來自哪裡呢?童年!童年時期,來自上一代父母無意識的羞辱、比較、指責的體驗,夾雜太多的負面感受,若未得到傾訴和轉化,將儲存在身體的記憶中。一旦父母帶著這種心理模式去養育一個孩子,無意識中,孩子就會秉承父母這種低自尊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結構。
▋該怎麼做,才能找回孩子的內在平衡?
一個人成長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安全感和歸屬感,要完成自我的建構,需要滿足孩子對重視、尊重、接納、欣賞、規則和界限的內在需求。滿足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後,孩子自然會走向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自我實現。
▋內在需求若沒得到滿足,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成長過程中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讓孩子覺得「我一定要做好,否則我不值得被愛」「我一定要成功,否則我不夠好」「我一定要成為……否則我不重要」……原本幸福的生活慢慢變得與焦慮、恐懼、壓力常伴。於是為了遮蔽、逃離這些感受,人們的溝通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指責、 打岔、超理智……這一切都因為人們與那個最深的、最根本的「我是」失聯了。
▋若父母童年時內在需求匱乏,該如何補救?
想要改變這一切,關鍵在於父母的覺醒。從探索自己的冰山開始,運用自我覺知力觀察內在的匱乏,療癒自己的創傷,然後運用一些方法逐步提升自我價值的時候,就會開始整合自己的內在資源,接納自己的全部。一旦父母有了這種接納低自尊,並逐漸發展高自尊的成長體驗,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讓一個孩子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帶著覺知愛孩子,回應孩子成長的心理需求,
讓他們成為尊重秩序、自律自愛、綻放天賦的人!
【本書特色】
1. 本書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蒙特梭利內在需求論和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的基本理論,
梳理了孩子從心理需求到精神需求的發展脈絡,喚醒父母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給足
孩子內在的營養,從而幫助孩子建構更加完整的自我。
2. 作者用真實案例深度解讀孩子的內心世界,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性知識,言簡意賅,容易引起共鳴,回應家長的需求。
3. 章末【給父母的教養建議】提供引導0~12歲各階段孩子的實用教養建議,幫助父母用具體的方式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引領孩子往更高的精神需求前進,建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4. 附錄【父母成長體驗手冊】提供了10個體驗式活動教案,可供學習團體演練,父母也可選擇其中的活動帶領孩子一起完善自我。
- 【自序】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
- 【緒論】覺知教養,療癒父母與孩子的心靈處方
-
第1章 內在需求 推動孩子自我實現的動力
-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解讀孩子的「內在需求」
-
延伸閱讀 關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
-
自我認同與自我接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宰
-
-
第2章 歸屬感與安全感 兒童建構自我的基礎
-
歸屬感,人類內在共有的渴望
-
【給父母的建議】 0~12歲孩子的「歸屬感」這樣培養!
-
-
安全感,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給父母的建議】 0~12歲孩子的「安全感」這樣培養!
-
-
-
第3章 滋養蒙特梭利「精神胚胎」的4大心理需求
-
兒童心理需求之1 重視 孩子需要父母的重視,來確定自我存在
-
【給父母的建議】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表達對他的「重視」
-
-
兒童心理需求之2 尊重 父母的尊重造就孩子的自信
-
【給父母的建議】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表達對他的「尊重」
-
-
兒童心理需求之3 接納 接納讓孩子學會如何完善自己的生命
-
【給父母的建議】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灌輸他「接納」的觀念
-
-
兒童心理需求之4 規則與界限 規則與界限讓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
-
【給父母的建議】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灌輸他「規則與界限」的觀念
-
-
-
第4章 精神需求讓孩子活出自我的光采
-
兒童精神需求之1 自我選擇 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讓孩子獲得真正的自由
-
【給父母的建議】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引導他「自我選擇」
-
-
兒童精神需求之2 美學需求 孩子需要在美的環境中長大
-
【給父母的建議】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滿足他對「美」的追求
-
-
-
第5章 以覺知的愛面對孩子
-
愛的五種表達方式
-
【給父母的建議】 給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愛的語言」
-
-
覺知的愛
-
【給父母的建議】 日常生活中的覺知小練習
-
延伸閱讀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談「愛」
-
-
-
第6章 薩提爾的家庭治療模式 兒童教育最有效的自我療癒系統
-
認識自我的No.1覺知工具──冰山理論
-
【給父母的建議】 日常生活中的「冰山理論」練習
-
-
當成人的冰山遇上兒童的冰山
-
【給父母的建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療癒」練習
-
-
延伸閱讀 自我建構與童年體驗的關係
-
心靈教育來自一致性的生命狀態
-
【給父母的建議】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引導他「一致性表達」
-
-
- 【後記】保護好孩子的「第二層皮膚」
-
附錄 父母成長體驗手冊
-
「歸屬感」體驗活動教案
-
「安全感」體驗活動教案
-
「重視」體驗活動教案
-
「尊重」體驗活動教案
-
「接納」體驗活動教案
-
「界限感」體驗活動教案
-
「自由選擇」體驗活動教案
-
「審美」體驗活動教案
-
「愛」體驗活動教案
-
熱身(破冰)活動參考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